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

发布时间: 2018-10-16阅读次数:

2018年1月初,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年会在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举办。年会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作了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的报告。张力认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必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二是在全球范围内应有较好共识度,三是需要雄厚经济实力和强大综合国力为基础。同时,他认为,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倡导和践行求真务实精神,非常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并期望今后的求真教育实验,能像水银泻地一般,渗透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格局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置于首位,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对教育事业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对此,我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百年蓝图中的教育大业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此后历经20多年艰苦奋斗、战胜挫折、不懈探索,再到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一是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二是200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三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首次确定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相继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描绘得愈加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业已形成一张百年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把原定21世纪中叶的目标提早15年,也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百年蓝图的最新“升级版”,正在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综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教育事业,在百年蓝图部署的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接近13年半,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进入同期世界中上收入国家行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较为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既与以往的党代会报告相互衔接,又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大局,回应亿万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利益关切,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
总体上看,我国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必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二是在全球范围内应有较好共识度,三是需要雄厚经济实力和强大综合国力为基础。如果说,建设教育强国是远期目标,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点约在2045—2050年间,加快教育现代化则是中期目标,应适度超前于国家现代化,力争在2030—2035年间基本实现,而实现中远期战略目标,就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一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重大方针,推动教育事业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级党政部门、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共同担负立德树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将立德树人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离不开立德树人主旨,主要有三层深刻含义。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就是要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融为一体,把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相互贯通,而决不要将其窄化为德育。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就是要遵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三个全”重要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这意味着,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职场、网络等要多方协力、同向发力,重点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就是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不同类型学习者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注重差异地全面创新育人模式,使学习者都能健康平安成长,都能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努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相应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重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2015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新增第六条,“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围绕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等领域,明确了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的工作重点,指明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成为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在立德树人领域开拓创新的基本遵循。
三、我国正迎来教育与学习资源“战国时代”
我国大中小学在校生的规模形状,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倒图钉”、世纪之交的“金字塔”,到现在的“正梯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来还会发展为“柱形”乃至“倒梯形”。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要求,“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预计今后,绝大多数青年在完成高中阶段学业后,求学、深造、进修的机会将成倍增长,所有公民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发展自己的制度体系将逐步完善。
根据上述宏观部署,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将通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好用好“互联网+”学习平台、健全学习成果互认转换机制,使正规学校学历学位教育与多样化的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尽可能覆盖人的一生。未来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就像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那样,四根支柱是足够扎实的基础教育,上面的倒伞状平台则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乃至全方位混搭发展。
目前,我国正迎来教育与学习资源“战国时代”,在终身学习立交桥上,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新格局逐渐显现,泛在的自助互助学习形态已经形成,人工智能系统介入后,还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政府将依法重点保障公共教育服务的公平性、普惠性、均衡性,同时市场配置学习资源的选择性、便利性、竞争性日益活跃,仅靠公办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国家法律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与学习领域,提供多样化服务。
在教育与学习资源“战国时代”,与社会就业结构日趋扁平化网格化相呼应,教育的网络化(网格化)也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确认网络教育概念,我们既不要将其窄化为在线学习,也不要仅限于继续教育领域,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与学校教育的融通优势,在教育全域推动虚拟网络与实体平台的相互协调。特别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都需要在教育网络化或网格化上开辟新的境界。
参加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的学术年会,很有收获和启发。我觉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力推的教育改革实验,核心是倡导和践行求真务实精神,非常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应能更好适应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期望今后的求真教育实验,能像水银泻地一般,渗透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格局之中。同时,我建议,各位校长老师有时间常上教育部主网站,可以检索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摘编、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文件及其解读材料,还有经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基层学校创新经验,内容丰富,公信力强,能供大家参考借鉴,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实践。
最后,让我们一起展望一下2035年前后的教育与学习,按照党和国家的总体要求,沿着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主脉络,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础支撑,并借助教育信息化、教育网络化、教育国际化注入新的活力。相信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与学习,将迈向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的全新境界。
 
张 力,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人。
本文是据2018年1月5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2017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整理(见《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