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3期(总第23期)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发布时间: 2023-03-28阅读次数:

2022第2-3(总第23)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 2022年930


中心事记

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2022年工作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2年5月14日上午,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2022年工作研讨会在湖北恩施学院成功召开。武汉学院党委书记、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陈祖亮,武昌首义学院校长、理事会副理事长李崇光,荆州学院党委书记、理事会副理事长金鑫,湖北恩施学院副校长、理事会副理事长刘杰书,武昌理工学院校长助理、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颜海等14人出席了本次工作研讨会。湖北恩施学院校长助理、医学院执行院长朱耀乾,以及该校教务处、学生处等负责人列席会议,刘杰书副理事长主持会议。

        

 

会前,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湖北恩施学院学生事务大厅、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实验楼、医学实验楼、蓝墨云教学大数据监测系统,对湖北恩施学院在学校规划布局、校园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表示赞赏,对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表示充分肯定。

 

         

 

刘杰书副理事长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等,对学校的美好未来给予了展望。

 

        

会上,颜海秘书长首先转达了高教分会赵作斌理事长对与会人员的问候和对本次工作研讨会成功召开的期许,随后介绍了高等教育分会前四届年会暨高峰论坛的主题,分别是: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并就2022年年会暨论坛主题、会议时间、大会报告人选、会费及会务费缴纳、论文征集及出版和2023年年会暨论坛承办单位等具体讨论事项做了汇报说明。随后,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就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建言献策,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形成了会议决议。

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2022年年会暨第五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定于2022年8月12-14日在湖北恩施学院召开,本次年会暨高峰论坛主题为“大学生健康教育”。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召开科研人员座谈会

 

“模拟评估总体来说成绩良好,其中在纵向项目评估中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武昌理工学院科研处处长、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洪艳教授汇报了中心的模拟评估情况,并对前期工作给予了肯定。

为加强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建设,5月20日上午,武昌理工学院开展了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座谈会。副校长崔海容教授、副校长蔡贤浩教授、学校顾问王元璋教授、校长助理颜海教授等领导出席,中心专兼职科研人员参会。

此次座谈会围绕研究中心建设与宣传以及学校教师科研宣传开展。杜洪艳教授在对模拟评估的汇报中首先简述了模拟评估的评分标准与得分情况,特别提出文法学院的谢春林院长以及蔡丽丽老师在纵向项目取得满分评价中做出的贡献,同时提出了诸多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以调整研究方向、发布招聘广告、发布一定数量的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减少校内兼职科研人员教学工作量标准、突出结果导向五大点作为研究中心建设方向为依据,向座谈会的参会人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杜洪艳教授还提到,希望各位科研人员在发表相关著作时在署名中别忘记加上研究中心的名称,并设立相关的科研成果资助奖励办法,激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课题。

校长助理、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颜海教授对于中心管理办法、组织结构调整、人员管理、科研成果资助奖励办法讨论稿以及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教育科研课题申报通知做了简单的阐述与介绍,他希望中心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申报,提高研究中心整体科研水平。

与会成员开展了讨论,文法学院谢春林院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可以在宣传中让更多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了解相关方案、如何调整研究方向与中心建设目标更加契合等。

武昌理工学院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直以来以努力为湖北素质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争取建设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目的。此次座谈会的开展,为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动力。

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2022年年会

暨第五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举行

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大学生健康教育?8月12日至13日,由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和湖北恩施学院联合举办的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2022年年会暨第五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上,来自全省的数十所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给出了答案。

  

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昌工学院、湖北商贸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汉首义学院、武汉东湖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湖北恩施学院等数十所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

大会伊始,湖北恩施学院党委书记覃红斌致欢迎辞,他向各位参会的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各参会高校能携手并进,共谋发展,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会上,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颜海教授从持续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扎实推进大学素质教育落地、搭建纵横交融的学术空间和不断开创大学素质教育新局面四个方面,介绍了2022年高教分会的主要工作。

据介绍,2022年高教分会将持续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连续发布了“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量化测评”“素质教育术语标准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监测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组织会员高校积极申报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和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相关课题。同时,还将扎实推进大学素质教育落地,发起了“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建设工程,首批12所会员高校参与立项《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生美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四部教材编写,其中三部已出版发行。

颜海副理事长表示,高教分会将继续站在素质教育研究的前沿阵地,发挥高教分会的组织优势和智库优势,提升高教分会理论研究与管理水平,为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素质教育体系,拥有大学素质教育的话语权,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本次高峰论坛聚焦“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曲晓燕博士报告了《当代大学生死亡焦虑与应对》的学术研究成果;湖北恩施学院副校长刘杰书教授作了《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健康教育体系重构与实施》的学术报告,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学工部吕学斌部长作了《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的报告。

13日下午,会议组织召开了两场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与会人员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和学术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今后各高校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对落实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将发挥促进作用。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出版

“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积极组织会员高校立项、编写 “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四部:《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生美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截止本年度6月底,《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三部教材已完成出版,《大学生美育》预计于本年度下半年出版。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的出版发行,将为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组织湖北省首届素质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评审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于2022年9月组织开展了湖北省首届素质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活动。此次评审活动共收到参评成果36项,经过评审专家的精心审阅、对照评审标准和热烈讨论,最后评出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八项。其中武昌理工学院赵作斌校长的专著《大学素质教育研究》荣获特等奖。

 

  

 

 

 

 

研究成果

 

 

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武昌理工学院课题组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为题名搜索,共检索到论文14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对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研究。学者董平、赵志斌、刘俪喆等人就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认为:评价主体认识水平有局限性和差异性,评价客体对象有隐蔽性和表面性,决定了对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评价有相当的难度,评价要把握好知行统一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并发挥好评价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反馈、管理、服务和强化等功能;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学术与课外活动、师资建设、教育效果、环境建设6个方面构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分析。大学素质教育虽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但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部,此类研究虽然为我国理工大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及其评价提供了思路和参考,但只能算作对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的局部探讨。

二是对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理念与原则的研究。蒋建湘在概括大学素质教育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应以引导并促进发展为出发点、以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为根本尺度、以教学活动的评价为主线”;罗尧成、杨湘清对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目标取向进行了反思,指出过程取向与主体取向的评价应成为素质教育评价的新取向,并对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转型进行了探讨。此类研究当属对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理论的初步探索,但尚未形成完整系统,亟待加强对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本质内涵及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的深入研究,以奠定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三是有关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索。戚克敏阐述了大学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质量的评价、教学活动的评价、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的评价、学校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的评价、学校行政管理评价;张伟华提出以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课程体系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因素为一级指标的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此类研究开始涉及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和特有的概念,国外没有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但国外丰富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人才评价及学生评价的经验与做法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综上,开展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的学者不多,研究成果尚不丰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我国教育的时代标帜,发展素质教育需要素质教育评价的保驾护航,开展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是教育评价改革及发展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2)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指出“教育评价的目的是衡量学校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教育评价不仅具有评定、鉴别、诊断功能,还具有导向、激励、调整等功能,教育评价同教育目标、教育活动一道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系统的三大因素。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价值取向,进行大学素质教育

评价是大学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其必要环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可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手段或政策保障,它们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王义遒在剖析当前由大学评价引发办学“时弊”基础上,阐释和论证了“落实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要并驾齐驱”的重要观点。开展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正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对引导、促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落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整体研究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理论,系统构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及标准体系,主要研究价值有三:一是厘清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基本理论,丰富和发展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二是构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及其标准体系,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三是通过评价体系的运用和推广促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1)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调研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现状(缺位或滞后),解决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为什么要评”的问题;

二是系统研究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理论,解决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依据什么评”的问题;

三是系统构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并探讨评价方法,解决大学素质教育评价“评什么”和“怎么评”的问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

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素质论、素质教育论、大学素质教育论;

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本质内涵、目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等。

本质内涵: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是依据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和内在规律,对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及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评价目的:引导、促进和发展素质教育,优化素质教育活动,促进素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指导思想:以党和国家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政策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和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和内在规律为基本遵循。

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发展性(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从办学方向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育教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构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办学方向与办学理念

 

办学方向

办学指导思想

领导班子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研究成果

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

教师自身素质、数量与结构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科研成果

教师服务社会情况

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

教育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教学管理

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

素质教育规划

素质教育投入与条件

素质教育机构与工作机制

素质教育质量监控

校园文化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质量

社会评价

 

③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标准研究

评价的根本标准素质标准,立足“素质本位”,一切以是否服务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根本标准;

评价的具体标准: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项二级指标的评价要点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如教师自身素质的评价标准为: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学生质量即为学生素质状况,其评价是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素质表征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素质变化和发展作出评价。分别从观念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制定标准和观测点。

④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本课题按照现状分析——理论研究——体系建构——实践验证的基本思路展开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梳理、研究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现状,发现并提出问题,指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迫切需要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系统研究;进而通过理论研究,廓清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素质论、素质教育论、大学素质教育论)、本质内涵、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为评价体系的建构奠定理论基础;然后系统构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及其标准体系(框架);最后将该评价体系在武昌理工学院试用,并验证其在引导和促进大学素质教育上的有效性。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的文献搜集和梳理,分析现有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深度剖析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为构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及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系统研究法:在文献、调查等数据资料基础上,结合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系统研究;

实证研究法:将以上系统研究的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运用于本校素质教育评价实践,以实证的数据反馈验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创新之处:

理论创新。系统研究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基本理论,建构包含素质论、素质教育论、大学素质教育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本质内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在内的理论体系,促进大学教育评价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评价向素质本位评价转变。

评价体系创新。系统构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标准体系,各项指标及其评价标准都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提升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前期研究基础及条件保障

本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扎实。一是具备坚实的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本课题负责人及其团队长期从事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已在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重大突破,其独创的素质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等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具备扎实的教育评价尤其是素质评价的实践基础。本课题负责人及其团队一直活跃在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领域,提出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论,探索了大学生素质评价系统等,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厚实的前提基础。

本课题负责人为我校校长且具备得天独厚的体制机制优势,依托单位拥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图书资料丰富;项目主持单位特别重视素质教育及其评价工作,对本课题研究予以重点支持和实践探索的经费保障,能确保项目按时结题。

五、研究计划和最终成果

1.现状分析:2022年8月-2022年12月,召集课题组全面收集“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相关文献并开展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的调查研究,提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的基本框架,起草《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专著提纲。

2.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2023年1月-2023年10月,开展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构建系统的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基础理论,撰写并发表阶段研究成果:“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理念与思路”。

3.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2023年11月-2024年8月,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综合其结果并结合素质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及其标准体系,撰写并发表阶段研究成果“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分工撰写《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专著。

4.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实践验证阶段:2024年9月-2024年11月,将研究的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武昌理工学院试行,检验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实证研究报告;统稿并修改《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在B级及以上出版社出版。

5.准备结题:2024年11-12月,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总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研究动态

 

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

刘剑虹

【摘要】 习近平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其论述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贯的理论主题。它经历了“新素质”实践之思、素质教育观念形成和素质教育论述体系化等阶段。从实践到理论,从侧面到系统,形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发展任务与核心地位等主体要素,创造性地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合起来,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新观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 习近平 素质教育论述 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

 

习近平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其论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习近平从地方领导到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始终关注、思考和阐述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度而有历史感地回答“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而形成了“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这一新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试图全面展示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源头、展开与系统化的过程,揭示其理论内涵及其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想的关联性,并从教育学的视角阐述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理论意义。

一、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展开过程与先期样貌

素质教育滥觞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教育界针对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而自觉进行探索的理论命题,因与社会和民众普遍的认知相契合,从而迅速成为中国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和教育思潮。从1994年8月官方首次提出“素质教育”概念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成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路向乃至理想,并且较快地进入国家的教育制度体系和法律文本。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和其它各类教育都卷入了这场持续至今的教育改革运动,给行进中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染上了深厚的本土色彩和特色。历史有惊人的巧合。正当素质教育理论处于萌芽之时,习近平开启了从政之路。1982年3月,习近平任正定县委副书记,一年后提任书记,这是他地方从政的第一站。之后,习近平又到福建厦门、宁德、福州任职,1996年后到福建省委任副书记、省长。2002年10月北上浙江工作,11月起任浙江省委书记至2007年3月,同年短期担任上海市委书记。2007年底,他进中央工作。习近平这一段多地而又漫长的从政经历和历练,使之具有宽广的人民情怀和把握全局工作的能力,同时使他有机会更好地接触教育,思考教育的问题,推动教育的发展。他先关注基础教育,之后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到福州市和福建省工作之时比较聚焦高等教育,到浙江工作又提出发展终身教育。在这段地方从政的经历中,习近平始终围绕“人才观”和“教育现代化”两大议题来展开他对区域教育发展的思考和推进,从工作实践中发现、找寻到了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短缺,从而引发他对“素质”尤其是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乃至企业职工、农民、事业单位人员包括学校教职员工“新素质”提高的思考。当素质教育以理论与实践双重形态登临中国教育社会时,习近平关于“新素质”的思考便与素质教育思潮交汇融合,开始了他对素质教育的自觉思考与探索,并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而日趋系统化、理论化。因此,习近平素质教育的论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实践思考、观念形成和体系化三个时期。

    (一)“新素质”实践之思时期(1982-1996)

习近平到河北正定任职,正是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1980年5月,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样,就引起全党、全国对人才问题的反思和讨论。习近平在深入调研和党政工作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仍然普遍较差”,“人才不足,已成为阻碍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他从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现状入手,推及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再扩展到职工、农民、科技人员和教师的素质问题,从而形成了“人才”与“素质”最初的概念。由此,习近平明确地提出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全县干部、职工学习,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搞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我县职工队伍素质和农民科技队伍的素质,为人才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1984年5月,习近平在《念好“人才经”,开拓翻番路》一文中,基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现实背景,提出了要“发现、使用商品生产中一批崭露头角的新素质分子”,并抓好新素质分子致富示范。习近平眼中的“新素质分子”,是指“具有一定知识素养,又有商品生产新观念、新意识的人”。在改革开放之初,这种“新素质分子”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和新人的基本特征,也从一方面反映了习近平人才观的新质。他进而针对这些新素质分子水平尚需提高的情况,提出要举办新素质分子学习班,组织他们学习方针政策、经济理论、管理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入党,进村党支部和村级领导班子,努力成为商品生产的专业户和重点户。由此可见,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所形成的人才“新素质”的最初概念包含着人才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知识素养和致富能力等。

1988年6月,习近平经历三年厦门特区工作的锻炼,到宁德地委任书记,主政一方,担起领导全地区摆脱贫困的担子。在宁德时期,习近平的“素质”概念随着党和国家关于一系列提高民族素质、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和人才素质等要求的提出,和其党政工作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换言之,习近平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结合工作实际继续深化了“素质”的概念。他最初提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观点,1989年10月在谈及共青团改革时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热心地帮助青年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之后又说“要建设具有闽东特色的精神文明,就需要立足于闽东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1990年2月,习近平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再次提出要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位一体”的区域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在这里,习近平关于“素质”的概念出现了结构性定义,即“两因素”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把“素质”与“全面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自觉地与党的教育方针相对接。1990年4月,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在福州工作5年多时间里,习近平因袭以往的实践之思,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教育发展的立足点和历史使命。1994年11月,他在福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改变重‘教’轻‘学’,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引导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实际上触及了“应试教育”这一教育的突出问题,为他的实践思考汇入素质教育的理论思潮留下了伏笔。

(二)“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时期(1996—2007)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实施素质教育开始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并且形成了席卷全国和整个教育界的教育改革运动和教育思潮。1996年,习近平任福建省委专职副书记,三年后任福建省省长,展开其治理一省一域的宏伟实践,区域教育发展的主题渐渐进入治理的主体领域,有关“素质”的概念也从两因素论发展到多因素论,从“劳动者素质”演进为“人的综合素质”,从而促使其"素质教育”观念的萌发。他很重视福建省的基础教育,一再强调要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改革招生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2001年,习近平在福建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要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2000年11月,习近平在集美大学第二届校董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要求集美大学乃至全省高校在迈向新世纪征程途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努力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决定》,进一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集中力量抓好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关基地、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此时此期,习近平对“素质教育”认知开始从实践思考提升到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和措施的层面。

2002年10月,习近平北上浙江,次月任浙江省委书记。此时,正是贯彻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时段,在教育领域“综合素质”成了热词。2002年12月,习近平第一次到浙大调研就强调“要按照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推进以全面实施学分制为中心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2003年9月,他到浙江教育系统考察调研时提出区域教育创新“六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并首次指出“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鲜明观点,标志着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进入了形成阶段。2004年7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要“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素质教育”“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将“素质”的概念更新为“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方面内容”。同月23日,他在《浙江日报》发表《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一文。他说:“未成年人的工作,是事关未来的事业,是决定中华民族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工作”,还指出“要从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远大志向、文明习惯、良好素质等这些基本工作做起”。2005年12月,习近平又发表了《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此文写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还特别强调“自主创新的基础就在于素质教育”。至此,习近平完整地指出了人的综合素质“三因素论”和以创新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观点,也验证其“素质教育”观点的基本形成。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4月,他在《讲文明兴村》一文中再次提及培养农民的“新素质”,使之成为“新型农民”,与从政起步的正定所讲“新素质”作了呼应,折射出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到上海工作后,他对教师提出要教书育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也表明其对素质教育的接续思考。

(三)“素质教育”论述的体系化时期(2008—)

习近平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深化和理论阐发,与党和国家推进、实施与发展素质教育是同步同调的。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便引领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成了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理念,并且有意识将其对“素质教育”的论述体系化、理论化。2011年4月,他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察时,勉励同学们“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刻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陶冶道德情操,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打好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到母校北京八一学校,与师生们座谈,他首次提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的新论断,并阐述“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点,鼓励教师教出风格”。这一“核心论”,无疑是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思想主线和对素质教育地位与作用的确认。此后,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和两次重要教育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素质教育”这一重要新理念新观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六个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关键性问题上下功夫,也显示其素质教育的狭义性定义,即素质教育主要指向除知识之外的其它素质的培养,廓清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从而完成了自概念、逻辑到核心观点的体系化。

二、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形成逻辑与主体要素

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起始是基于地方治理中发现人员素质的问题,继而从党政管理推至科技和教育,实际上是从正确的人才观出发观察教育,思考教育,论述教育与人的素质的关系的。当中央作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时,习近平已在主持福建省政府的工作,之后又主政浙沪,这样就十分自然地将素质教育与以前一直思考的提高国民素质的议题相衔接,从而开启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习近平到中央工作乃至任党的总书记,在论及教育改革和发展时都围绕着“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的,并且把“素质教育”作为回答上述根本问题的题中之义和正确答案,呈现“问题——交汇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系化”的素质教育论述的形成逻辑。事实上,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形成逻辑主要是体现其素质教育的体系性之中,更重要的是科学系统地回答了“素质教育是什么”“怎么发展素质教育”这两个重大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就意识到经济发展需要一批具有一定知识素养和市场化新观念、新意识的“新素质分子”。随后,他从主政一市到主政一省,随着人生阅历和工作经历的持续丰富,他对人的“素质”认识从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这一“两因素论”发展到“三因素论”,即增加“身心健康素质”,并且巩固了素质结构的稳定秩序即德育为先。2004年7月,他发文提出“成才必须先学做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2005年9月,他在听取浙江大学工作汇报后对浙大提出第一要求就是“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并明确要求:一要把“育人”作为大学的首要任务,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把育人放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融入各个方面,贯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个环节,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二要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作为根本问题。要使培育的人“合格”、“可靠”,总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三要把“如何培养人”作为高校的永恒课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学校发展的新目标,不断审视和完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2005年10月,他到杭州市的中学考察时指出:“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人格、个性也得到和谐发展;不仅要开发智力,而且要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2006年2月,习近平在湖州师院调研时又指出,现在还是要继续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普遍提高以外,还需要讲“达用”的问题,即培养“有为之士”。习近平任总书记之后,在治国理政理念的框架下更宽广更深刻地阐述素质教育的内涵,精辟地回答“素质教育是什么”的问题。2016年9月,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回母校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他在讲话中突出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着重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五育并举”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性和结构优化。上述论断,发表在不同的时段,但前后贯通起来看,可以明晰习近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是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本身就是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实践模式。二是素质教育体现的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新理念和新观点。三是素质教育在抓好全面发展、普遍提高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本质要求。

(二)素质教育的发展任务

习近平早先阐述素质教育的发展任务即“素质教育怎么做”,是在浙江工作期间。那时,习近平清楚地认识到,在升学“指挥棒”之下,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难度比较大,因而他特别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工作。2003年9月,习近平在浙江教育系统考察调研时讲话中指出“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素质教育”,“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改进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及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2005年7月,他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重申上述讲话内容的同时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要“提高教师素质,突出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前,他还在全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素质教育”,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着眼于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二是着眼于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三是着眼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是着眼于提高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2002一2007年间,正是素质教育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如火如荼开展的时期。作为对教育有着深厚情感的地方领导人的习近平高度关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工作。他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任务的思考尤为深入,非常明确而又系统地提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六大基本任务”:一是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二是改革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三是改进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坚持基础与水平相统一、突出德育首位的原则;四是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五是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突出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和评价体系;六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新型的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纠偏应试教育的弊端。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性措施,从本质到路径都强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2010年1月,习近平到华中科技大学调研时提出要求“大学生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于学习、陶冶情操,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砥砺品质、增强本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是他最先提出“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体现出其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新境界新理想。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了体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律的“九个坚持”,正式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规范语。他说,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那么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应该如何培养呢?他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实际上是系统而又完整地回答“素质教育怎么做”的这一重大的实践性问题。习近平提出: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首先,强调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社会主义”是对我们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绝不可动摇。其二鉴于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要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习近平再次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三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必须贯穿学生学习始终和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德育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灵魂,并与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其丰厚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基础。前三个“下功夫”,从理想、情怀、品德三个方面构成发展素质教育的三大基础性任务,是志向、情感、品德的高度统一。第二组“三个下功夫”,主要指向于素质教育的“达用”任务,包括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是智力、意志和素质的有机融合。在增长知识见识上,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专心求学,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同时强调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在培养奋斗精神上,要对学生开展时代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如果想创造出彩人生,就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起到知行合一,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在增强综合素质上,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要把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切实抓起来,覆盖到每一个学生,并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教材建设。习近平的“六个下功夫”是对素质教育发展任务的一个纲领性揭示和部署,其实质意义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心是知识之外的其他素质的培养,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本质精神。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思潮汹涌于全国,这与党中央和历届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进密切相关。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志点。江泽民在会上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要“全国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34 次集体学习会上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重申实施素质教育,并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旨。习近平任总书记之后,把先前对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推进的经验迅速转化为领导和推动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想新理念新观点,并在教育改革的规划、纲要及其政策文件中加以有力体现。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就在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结束时讲话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核心命题,坚持素质教育的方针,不断强化而不是弱化德育教育、人格教育”。他到中央工作尤其是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对素质教育的作用与地位的认识与阐述更有高度和新意。2016年9月,他在北京八一学校师生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这一新观点,他认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因而以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的核心,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从“方针”到“核心”,习近平将素质教育提到教育的至高至崇的地位,其内含着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方向指针和根本路径,也强烈体现教育要回归育人本义,不忘育人初心的新时代要求。

综上,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发展任务、核心地位等构成了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主体要素,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将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有机地衔接起来,以更大的体系来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大厦。

三、教书育人:素质教育的途经与方法

2006年2月,习近平以创新为主题到浙江高校调研。在讲话中,他指出“教书育人,还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具备一些基本要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高素质的人才”,还特别强调要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从这一论述中,不难发现习近平视教书育人为素质教育的途经与方法。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培养什么人’讲的是目的与任务,‘怎样培养人’ 讲的是模式与方法”。

教书育人,其意自教育产生就有之,但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则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主旨“就是从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地培养人”。习近平在福州市和福建省工作期间,开始倡导教书育人,并主要指向承担教书育人使命、任务的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因而也成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的原点和准则。他将教书育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则是在浙江工作以后。他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就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提出应不断深化教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和工资总额包干等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他曾兼任校长的闽江职业大学,还制定了《教书育人工作条例》,要求每一位教职工都要树立“教书必须育人”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思想与业务的关系。2004年7月,他在浙江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教育首先应解决好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切实将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里,他将教书育人与素质教育相对接,突显了“育人”与“素质”的同位性和一致性,也折射出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从浙沪到中央,习近平在推进素质教育中不断赋予和丰富教书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2007年9月7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慰问教师时说:“教师教书育人,是最崇高、最有意义的职业”,同时特别强调“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个角度阐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含义与本质。首先是教书育人的“使命论”。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年9月,习近平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首先肯定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崛起所作出巨大贡献,进而提出“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其二是教书育人的“职责论”。习近平认为,教师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职责和本质属性。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还要求学校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其三是教书育人的“方向论”。习近平高度重视各级学校办学的政治方向问题。他认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因而也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他强调“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并明确指出“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二)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

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教书育人规律”的重要命题。2017年5月,他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又提出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的问题”。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因而教书育人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致性,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也可以说,教书育人规律是素质教育发展规律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对教书育人基本规律的认识与阐释,集中体现在关于“四有”好教师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四个相统一”论述之中。

一是关于好教师的四个特质。2014年9月10日第30 个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并对“四有”好教师作了全面又深刻的阐述。他认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是教师的“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这也是他对“为谁教”“教给谁”“怎么教”的明确回答。首先,习近平提出好老师理想信念应该以“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基准,这里指的是教师的政治方向。其二,习近平一直以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他指出,“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其三,好老师应有扎实学识。习近平认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品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其四,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热爱学生,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好教师的“四有”标准,体现习近平对心目中好教师的形象的设定,是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从教师特质的视角反映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

二是关于“四个相统一”的论述。习近平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四个相统一”的新观点。这次会议虽然是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校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具有相同性,因而不妨将此理解为对全国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习近平是从教学科研活动和育人育才过程入手提出“四个相统一”的,因而也可理解为对教书育人规律的揭示。第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习近平认为,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统一,是教书育人有机统一。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教学活动贯彻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对学生思想、观念、言行的影响最直接。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质、品味的“大先生”。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教师既要当好“句读之师”、“经师”,更要当好“人师”,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第二,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习近平提出,兼具“学高”和“身正”的教师队伍是落实教书育人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一般原则上强调教书育人,而必须通过具体制度规范来落实教书育人,让每位教师意识到自己职责所在,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第三,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习近平认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潜心研究学问、专注教书育人。同时,不能只做书斋里的学问,要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第四,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习近平指出,对学术研究特别是理论前沿问题,要鼓励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勇于提出独到见解、创新观点。同时,要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相区别,学术讨论与课堂讲授相区别,这实际上回答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四有”好老师与“四个相统一”,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教书育人基本规律的认识。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是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对教书育人基本规律的阐述,并与素质教育相联结,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践指导意义。

四、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根本与最终目的

2013年9月9日和10月1日,习近平分别给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和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全体学生回信,希望教师和学校“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51]在这里,他用并列句式,将“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置于同一语境下,表明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立德树人是教书育人的内在规定和目的所在,教书育人又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与保障,两者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属于一个体系中的内容构成。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深刻地指出:素质教育提出20 多年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看各地区成效不够平衡。说到底,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这样,立德树人就成了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环节和目的性要素。

(一)立德树人的根本意义

立德树人是在素质教育进入新阶段中提出来的。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34 次集体学习会上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问题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2]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写入大会报告,从而确认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说:“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大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3]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责任重大”,“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4]他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列为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九个坚持”之二。他说,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视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从上述论断中,也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素质教育之道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和最终目的。

(二)立德树人与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论及立德树人,始终强调两点:一是强调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的首要问题和实现保障。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论述发展素质教育的“四个下功夫”时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第一条。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他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人无德不立。没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质,知识掌握再多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2013年5月,习近平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 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55]二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之本。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到北大与师生座谈并专题论述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他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56]因此,他在2014年9月9日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要求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和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2017年5月,他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习近平将真善美作为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上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是核心价值观指向学生的精神概括,其要义是:对于学生来说,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就在于做人的基本态度,是“立德树人”的“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

(三)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关键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造成素质教育成效不够平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即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估体系没有真正确立起来。他着重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习近平主持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定一系列纠偏“五唯”、改革教育和学术评价制度的文件,为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提供制度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立德树人,极其精到地回答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无疑,立德树人是贯穿素质教育的主线和最终目的。一定程度上而言,立德树人可以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同义语或代名词,用立德树人统率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为一体。

五、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教育学意义

习近平关于素质教育论述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由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发展任务和核心地位等主体构成,并创造性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与素质教育有机衔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有创新性的理论体系,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到省委书记,直到党的总书记,在漫长的从政过程中,习近平一直坚持不懈地思考人的素质和如何提升国民素质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和治国理政的大格局中审视与论述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引领和行动指南,且赋予素质教育以鲜明而又深刻的教育学意义。

(一)形塑新时代的教育理想

素质教育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设定了一个未来坐标。习近平关于素质教育论述置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素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历史和世界的多重挑战出发,深刻地揭示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未来特质和开拓性意义,从而形塑了以创新教育为灵魂,以教育使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时代的教育理想。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发展任务、核心地位诸方面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论述中,习近平始终立足于“人”和未来,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和一种教育乃至社会理想,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武器,不断去挖掘和触摸新时代所孕育的素质教育的机运和动力,并从指导方针和战略部署中谋定素质教育的历史方位和行动框架,为新时代教育理想之光照耀中国大地铺展了辽阔的空间。

(二)回归教育的本真要义

素质教育涉及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习近平不但论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而且将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合起来,创新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而拓展和夯实新时代教育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本真要义,使教育进一步回归本位、回归本义,塑造了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育人的中国模式,从而构建和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习近平关于教育论述尤其是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堪称一部教育学巨著,从教育的本质到培养人才的途径,全面而深刻,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57]

 

(三)彰显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立德树人。习近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将素质教育视为体现教育的人民性的本质之义和根本立场。他高度关注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问题,在他一系列讲话尤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与方向性措施,而这些新理念新观点中无不体现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将素质教育深度地揉进了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和办人民满意教育核心要素之中,彰显了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和民族情怀,突显出中国教育和教育理论的根本方向和独特魅力。

 

注释:

①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3日第1版。

②③④⑤⑥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7、39、254、53、160~165页。

⑦⑧⑨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153、175~176页。

⑩⑪㊳转引自陈金章:《习近平在福建时期的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8期。

⑫转引自杨建华,张英:《习近平在福建期间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论述——基于习近平在集美大学重要讲话的文献分析》,《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3期。

⑬习近平:《在浙江大学考察调研时的讲话》,浙江大学2002年12月17日。

⑭㉙㊵习近平:《在全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浙办通报》2004年第98期。

⑮⑯⑰㉑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162、198、64页。

⑱㊷《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会见教师代表并致节日问候》,《新民晚报》2007年9月8日第1版。

⑲《真抓实干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奋发有为迎接建党90周年》,《光明日报》2011年4月11日第3版。

⑳㉕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第1版。

㉒㉗㉘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340、338、337页。

㉓习近平:《在杭州外国语学校和文澜中学调研时的讲话要点》,《浙办通报》2005年第123期。

㉔㉟《习近平在湖州师范学院视察时的讲话》,湖州师范学院档案馆:2006年2月6日。

㉖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

㉚李亚杰:《习近平在湖北调研强调坚持抓好学习实践活动》,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1-25/2089823.shtml。

㉛《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

㉜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

㉝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0页。

[52]胡锦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17、617页。

㊱杨叔子:《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开辟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的里程碑》//阎志坚:《论素质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1页。

㊲郑兆基,姜国才:《教书育人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㊴转引自郑崇玲,陈晓风:《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重视学校立德树人的论述与实践》,《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20年第10期。

㊶习近平:《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解放日报》2007年9月7日第1版。

[5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1版。

㊹㊺㊻㊽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

㊼《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人民日报》2017年5月4日第1版。

[5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㊿《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致教师慰问信》,《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第1版。

[51]《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体学生的回信》,《人民日报》2013年10月7日第2版。

[5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

[55]习近平:《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 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第1版。

[57]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本文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P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