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期(总第21期)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发布时间: 2022-04-27阅读次数:

 

20221(总第21)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                           2022331

     

 

  

  

  


中心事记

 

 

为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2021年会暨第四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举行

        

由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和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于2022年1月1日在湖北襄阳举行。来自安徽艺术学院、武昌理工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昌工学院、湖北商贸学院、湖北恩施学院、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理事长、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向出席年会大会的嘉宾赠送了他的新作《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并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

大会由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耿帮才主持。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叶永涛,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总顾问、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陶宏开,安徽艺术学院副院长柳友荣教授分别在年会大会上致辞。

赵作斌理事长首先介绍了2021年高教分会的主要工作: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壮大高教分会成员队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二是积极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启动“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编写工程;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出版了《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专著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教程》等特色教材;三是联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设立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共同发布了“素质教育术语规范”“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系统开发”等招标课题,彰显了高教分会在大学素质教育领域的研究实力;四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组织专题研讨、年会交流、高峰论坛等形式,推进高教分会成员之间以及高教分会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了高教分会的社会影响力。

赵作斌理事长表示,高教分会将继续设立素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建立素质教育研究长效机制,拓宽素质教育研究成果传播渠道、打造素质教育研究品牌,不懈探索,开拓奋进,为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本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由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万仁德教授主持。论坛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为主题,邀请安徽艺术学院副院长柳友荣,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耿帮才,武昌工学院校长助理王巧霞,武汉轻工大学学工部部长吴德明,湖北省安陆市赵棚镇研学基地负责人王伟等五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

  

此次会议,与会者各抒己见,分享经验,共同总结劳动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探讨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教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颜海教授表示:此次年会呈现出“跨年、跨省、跨界”的“三跨”亮点和具有“学术支持、实践支持和基地支持”的“三支”特色。他向关心和支持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教分会工作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教分会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充满信心,坚信在赵作斌理事长的带领下,大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定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教分会的各项工作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武昌理工学院构建并实施大学素质教育“321”人才培养体系,精确定位“通识素质过硬、专业素质扎实、创新素质突出”的三维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施“全息场”德育和“开发.内化.创新”教学两大路径,实行“素质分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6月,武昌理工学院“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获批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积极构建“共编、共教、共研”新模式

    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新局面

2022年1月18日下午,由武昌理工学院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的“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编委会茶话会在该校图书馆六楼小会议室召开。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党委书记汪继平、校长助理兼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颜海教授等学校领导出席会议。武汉华夏学院副校长丁成忠、武汉东湖学院副校长卢波涛、文华学院副校长程红、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校长王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副校长徐拥华、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陈友华副校长、武昌工学院校长助理王巧霞等来自湖北省近二十所高校的领导、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委会成员应邀参会。会议由党委书记汪继平主持。该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对莅临学校的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教材是不可或缺的载体,高校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事关人才培养的一件大事,教材质量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国家高度重视,各高校也非常关注。因此,编好这套教材意义非凡。

赵作斌校长表示,武昌理工学院全校上下都十分关注“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的建设进展,十分期待该系列教材的早日面世。他希望以系列教材建设为契机,为教师们搭建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舞台,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各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共编、共教、共研”的新型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各高校间师资、课程、教材等方面资源共享,为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该系列教材编委会委员、武昌理工学院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颜海教授重点从系列教材编写的背景、定位、编委会成员组成、教材特色和优势、目前的编写进度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对已完成的相关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汇报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和新的选题计划。

“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是立足我省大学素质教育实际,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建设指向。发起单位是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和武昌理工学院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该项目于2021年10月正式启动,计划分批次共出版10~12部教材。目前,首批立项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生美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4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均已完成,拟于今年3月份出版。今年计划将再推出《大学生国防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数据素养教育》等4部新的教材选题,新选题的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与会嘉宾围绕系列教材“共编、共教、共研”的合作新模式展开了深入交流研讨,并就编写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创新问题和2022年计划编写的选题内容谈了各自的设想和建议。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今后各高校将积极在共编教材、共教课程、共用教材、共研课题共享资源等方面积极探索,共同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主动把各高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材建设之中,让教材功能不断“辐射增值”,使教材绽放出新的活力。武汉华夏学院副校长丁成忠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学校将把系列教材的编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他非常珍惜这次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学校将全力支持编委会提出的“共编、共教、共研”方案,并对系列教材的后续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编写队伍需精心挑选,参编人员应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第二,确保系列教材的编写质量,教材要具有引领性、专业性和适用性;第三,利用线上资源开展教学,打造优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第四,让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教材建设,课程报奖,申报教学成果奖等。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党委书记汪继平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编写团队的工作予以了肯定和鼓励,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参会者踊跃发言,对系列教材建设进言献策并达成了广泛共识。

党委书记汪继平最后强调:“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实现系列教材的“共建、共享、共赢”新局面,真正把系列教材做成精品一流教材,打造成湖北素质教育的品牌工程。”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要点

(经2022年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2021年,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围绕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加强学术交流和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学校和相关部门的肯定。

一、科学研究

完成《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专著创作出版;

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专项重点课题“大学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结题材料上报。

组织申报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科研课题并获准立项2项,其中1项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重点课题;

发布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度重大招标课题,因故未能立项。

二、学术交流

1.联合举办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民办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民办大学发展论坛;

2.联合举办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2021年年会暨第四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

3.组织召开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

三、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

1.组织立项、编写“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四部:《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生美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完成特色教材《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编写出版;

3.组织编写出版《安全教育系列教程:防诈骗手册》;

4.参与编写特色教材《大学生成功素质培育》。

四、基地建设

编辑发行《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简报》四期;

维护研究中心网站运行,完善网站功能,丰富网站内容;

制定研究中心人员、项目、成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组建开放素质教育图书资料室。

2022年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将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跟学术前沿,紧扣素质教育热点、焦点和重点,持续展开研究;紧抓素质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实践探索;努力将研究中心打造成湖北省民办大学素质教育智库。
  一. 科学研究

组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育与评价研究;

组织申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专项课题;

组织实施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重点课题“湖北民办高校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工作;

研究中心招标课题的发布、评审和立项工作。

二、学术交流

联合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21年年会并在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报告(2022年上半年);

联合主办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民办教育分会2022年年会暨第二届民办大学发展论坛(2022年上半年);

联合举办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2022年年会暨第五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2022年下半年);

组织研究中心人员校外相关基地参观考察(2022年下半年)。

三、社会服务、人才培养

组织开展“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第二批教材的立项、编写和出版工作;

完成校本教材《大学生成功素质培育教程》的编写工作;

承担学校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

组织开展《湖北民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立项、编撰、出版工作。

四、基地建设

继续办好研究中心网站,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保障服务,同时申请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建立研究人员微信群,便利研讨和交流。

编辑、印制、发行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加强研究中心文献建设,扩大素质教育期刊和图书的定购,为素质教育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加强研究中心人员、项目、成果等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

加强研究中心建设,迎接基地评估验收。

出台研究中心兼职科研人员奖励制度。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2022年3月

 

 

 

 

 

 

 

 

 

 

研究成果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新时代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武昌理工学院课题组

一、[选题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重要论述,明确要求实现“三全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要求,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地,德育模式的创新是关键。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效果差强人意,其主要原因是现有德育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目标定位过于片面,二是德育内容过于单薄,三是德育方法不够新颖,四是德育环境正能量不足,五是德育制度尤其是德育评价制度缺失等。可见,创新高校德育模式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内有关高校德育模式的研究始于1992年,到新世纪初,逐渐形成研究热点并在2011和2018年出现研究高峰(如下图所示)。

  

 

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德育模式内涵的研究

关于德育模式,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所以,模式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实践。”李琳玲、李鸣(2011)在关于德育模式的综述文章中认为: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则强调它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形式;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认为德育模式不仅仅是德育方法,它与传授、访谈、施教等德育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德育模式也不仅仅是德育理论和德育形式,它比理论更具形象性比形式更具内容性。靳诺(2006)在其《我国民办高校德育通论》中提出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理论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的代表性定义

2.关于高校德育模式建构的研究

高校德育模式建构是高校德育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基于此,研究者从不同背景、以不同视角或基于不同理念探讨了高校德育模式的建构。肖亚玲(2018)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选择,德育活动的过程组织三方面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构建。

祁伟、王洋(2014)以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建构为题,分析当前大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道德活动的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性、载体性本质三种形态对中国特色的道德观给予厘定,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党政方针、政策为指导,从道德观、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评价五个方面建构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

3.关于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有关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的研究主题自2011年以来一直处于高热状态,研究者就高校德育模式创新动因、创新视角、创新理念和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下图所示:

  

胡日查、刘笑丹(201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视阈,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构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理念、价值、内容和目标引领,指明了改革创新的方向。宋晓燕(2011)认为高校要对现行德育模式进行创新,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着重从历史传统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伦理教育方面完善德育工作内容,采取启发式和互动式相结合的德育方式、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行为训练和情感体验相结合。汤玉华(2014)认为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摈弃灌输、监督、奖罚的教育模式,科学构建 “引导、激励、促其内化”的现代教育模式,使价值引导、实践引导和升华引导在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刘丽波2018)以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以高校德育创新为入手点,分别针对高校德育的方法、机制、理念、管理四个方面的创新角度进行了详细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在高校德育创新理念下的个体、绩效评价方面的发展建议。

综上,国内对于高校德育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德育模式的内涵、建构和创新路径等方面。而有关高校德育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则明显薄弱,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尽管呈现有不同视域和不同理念,但均没有以素质教育理论和德育规律为支撑的德育模式创新;二是欠缺德育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尤其是运行保障研究缺位;三是切合新时代、新要求的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不够,针对性不强;四是缺乏德育效果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定量评价方面的研究。现有的德育模式研究都难以促进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不强。与德育模式创新相关的国外研究成果很少,加之中外不同国家政治体制不同,文化习俗迥异,其德育模式所包含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评价、德育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参考借鉴价值有限。

(二)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特别是相对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

1. 学术价值:本课题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聚焦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开展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出德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内化理论,揭示德育成效与德育内容内化程度正相关的德育规律,丰富并发展德育理论,为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应用价值:本课题通过对当下高校德育模式的全面考察,针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运用系统论和场域理论,力图构建一种能促使大学生有效内化、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的高校德育模式。

通过检索历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发现与德育相关的课题立项有一些,但主要集中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鲜有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的研究,未有基于素质教育的新时代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的同类立项。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等。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基于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将我国高校的德育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聚焦新时代高校德育模式创新。

(二)总体框架

本研究主要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德育有哪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当前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素质教育理论与高校德育之间遵循怎样的逻辑关系?高校德育模式的内涵、构成及其特点为何?依据素质教育理论应该构建怎样的一种新型德育模式来应对和解决德育问题?新型德育模式的内涵及架构是怎样的?这种德育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其实现功能的运行机制又是怎样的?这种德育模式的运行效果如何,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如何?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1.新时代德育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1)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特别强调要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落实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德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地位及方式方法等提供了基本遵循。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时代标帜。素质教育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为根本目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能力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身心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开发-内化-创新是素质形成发展的根本方式,素质的高低与开发内化创新程度正相关是素质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之为理论先导,进一步探讨高校德育及其规律,揭示高校德育的内化理论及其内化机理。

3)系统论、场域理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即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着系统的整体功能。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系统论启示我们将高校德育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研究德育系统、德育要素及环境等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探讨要素的重组和优化,即创新模式以实现更优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进一步说,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依据场域理论来研究高校德育,就要探讨如何构建和形成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场域,以之影响和熏陶置身该场域中的大学生形成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2.“全息场”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

1)“全息场”德育模式提出的背景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模式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德育模式创新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2)“全息场”德育模式构建的基础

高校德育模式的内涵、构成及特点

3)“全息场”德育模式的概念、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

德育主体通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环境、德育制度、德育评价等诸要素形成聚合作用力的“全息场”,作用于德育客体,实现德育目标的德育模式;

“全息场”的结构与功能;“全息场”的聚合作用力

3. “全息场”德育模式运行机制研究

1)“全息场”德育模式要素耦合机制

2)“全息场”德育模式功能实现机制

3)“全息场”德育模式运行反馈机制

4. “全息场”德育模式效果评价研究

1)评价体系的构建

2)评价方法和手段选取

3)评价结果的验证与运用

(三)重点难点

1.本研究的重点

1)德育理论及其规律的研究,包括内化理论、高校德育的基本规律等;

2)“全息场”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包括“全息场”德育模式的概念、架构图、基本要素的耦合及其聚合作用力的形成等;

3)“全息场”德育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包括“全息场”德育模式的要素耦合机制、功能实现机制、运行反馈机制等;

2.拟突破的难点

1)德育要素如何相互耦合形成聚合作用力的机理的研究,即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环境、德育方式、德育制度、德育评价等德育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2)德育成效评价的研究,即如何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行科学评价,包括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全方位搜集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表征信息,构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等。

(四)主要目标

本研究旨在构建适应大学素质教育和新时代高校德育要求、能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德育模式,主要目标包括:

1)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全息场”德育模式的构建和运行奠定理论基础;

2)建构“全息场”德育模式及运行机制,实现新时代高校德育模式创新;

3)构建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体系,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4)通过在本校全面推行该模式,促进本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思路方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础,以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按照理论奠基—模式建构—机制研究—效果评价的研究脉络,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创建全新的德育模式并运用于高校德育实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全面搜集、梳理和分析高校德育模式相关文献资料,以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高等教育学、素质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系统论、场域理论等文献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文献基础。

2.调查研究法

选择全国双一流、省级一流、一般本专科院校各10所进行分层次调研,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为开展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拟对300名学生、300名教师、100名高校管理人员、20名学者、300名学生家长进行深度访谈,并选择其中100名学生、30名教师和100名家长进行一对一跟踪访谈;对500个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3.实证研究法

在构建新时代高校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在高校开展实证验证,对德育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最终形成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测评办法。

4.系统研究法

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科学设定德育模式的架构、基本要素等,又要研究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环境、德育方式、德育制度、德育评价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课题组将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系统研究。

5.比较分析法

采用比较分析法开展比较研究,一方面将新型德育模式与高校其他现行德育模式进行横向比较,一方面将本校试行新型德育模式前后德育效果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彰显新型德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验证新型德育模式对于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技术路线图

  

 

 

 

(四)研究计划

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收集与整理研究文献,制定研究方案,课题开题与分工,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023年3月至2023年12月:广泛开展调研,按既定计划实施研究方案,开始撰写并发表论文。

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整理与分析调研数据,构建新型德育模式并试运行,继续论文写作与发表,撰写专著。

2025年1月至2025年9月:德育模式持续运行并开展与其它高校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修改与出版专著,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五)可行性

1.前期研究基础扎实

本项目研究具备坚实的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本课题负责人及其团队长期从事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已完成6项省部级及以上相关课题研究,积累了丰硕的素质教育研究和高校德育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数据和案例丰富

本课题负责人及其团队多年来从事高校教育及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高校德育实践经验,尤其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这为数据和案例的采集提供了实践支撑。

3.研究团队科研实力强

本课题研究团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团队专家成员来自全国双一流、省级一流、一般本科院校,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撑。

4.可靠的资源保障

本课题依托单位拥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图书资料丰富;项目主持单位特别重视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对本课题研究予以重点支持和经费保障,确保项目按时结题。

四、创新之处:

(一)学术思想创新

以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理论、系统论、场域理论等为基础,提出高校德育模式创新要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素质教育根本目的以及适应新时代德育要求的“三适应”学术思想。

(二)学术观点创新

提出内化理论是创新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德育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引导和促使大学生将德育内容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揭示德育的基本规律,即德育成效与德育内容内化程度正相关。

(三)研究方法创新

将实证研究、系统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有机融合,应用于课题研究中,有利于构建符合新时代特征和要求的高校德育模式。

五、预期成果: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

(一)成果形式

1. 公开出版1本专著《新时代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2. 公开发表至少3篇CSSCI期刊论文;

3. 形成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二)使用去向

1.以研究报告形式,送达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参考建议;以咨询报告形式提供给高校;以专题论文形式发表;撰写学术专著出版。

2.推广应用:本课题研究成果为范式,推广至其他高校。

(三)预期社会效益

本课题围绕大学素质教育构建新时代高校德育模式,能够有效破解高校德育难以“入脑入心”难题,有利于解决高校德育“碎片化”“两张皮”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六、参考文献:

1.习近平.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 2020.6

2.靳诺. 我国民办高校德育通论[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2

3.刘丽波.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8.9

4.闫伟. 应用型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模式新探[M]. 人民出版社, 2020.6

5.郑兵. “三维一体”德育模式的创建及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0.8

6.王易. 大德育观视角下中国德育的特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18).

7.戚万学, 唐爱民, 韩笑. 改革开放40年德育理论研究的主题及进展[J]. 教育研究, 2018 (10).

8.杜时忠, 孙银光, 程红艳. 德育研究70年:回顾与前瞻[J]. 教育研究, 2019 (10).

9.李琳玲,李鸣. 高校德育模式研究综述[J]. 社科纵横,2011(5).

10.肖亚玲.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构建探究[J]. 德育研究, 2018(10).

11.祁伟,王洋. 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的建构[J]. 教育与职业,2014(4).

12.刘剑虹. 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J]. 浙江社会科学, 2021(9).

13.刘颖洁.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引领[J]. 湖南社会科学, 2021(4).

14.田鹏颖, 单旖旎. 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8).

15.汤玉华. 高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发展探析[J]. 教育评论, 2014(12).

16.胡日查, 刘笑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6(6).

17.宋晓燕. 论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J]. 江苏高教, 2011(6).

18. Katzew, A Pedagogy of Humanist Mor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Janusz Korczak [J]Journal of Jewish Education, 2019(3).

 

研究动态

 

 

科学数据素养教育体系研究

周启
暨南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国
      

【摘要】本文分析了科学数据素养的内涵,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对高校或机构的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实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科学数据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育模式和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学 数据 素养

一、简介

E-Science 环境下,科学研究的范式发生了变化。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出现了第四种研究范式,称为“数据密集型科学”。在这种科研模式下,“数据驱动科学发展,科学就是数据,数据就是科学”[1]。科学数据不仅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物,也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它包含了很多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科学数据已成为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科研人员通过对大量科学数据的分析,探索出新的科研成果,推动了科学发展。

密集的数据环境的形成,使得高校产生的科学数据在数量、种类和速度上都呈增长趋势。科研人员面临着数据管理规划、数据引用、数据发布、数据使用伦理等一系列数据管理问题。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交流。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研究资助机构,以及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英国研究委员会、Welcome Funds、Research Information Network等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和共享政策,也提出了对研究人员数据管理能力的要求[2]。在2010年,2012年,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研究所(IMLS)资助“数据信息素养项目”,探索如何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发现、组织、利用和共享数据的能力[3]

可见,科学数据素养问题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关注。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培养师生的科学数据素养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欧美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素养教育活动,以提高科研人员的数据意识、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促进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

 

二、 研究回顾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图书馆界关注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培养的作用和方法。例如,Koltay 强调了数据素养在大学图书馆使命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数据素养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术语[4];弗兰克等人以气象学科为例介绍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5]Dillo 注重档案馆和图书馆的联合数据管理培训活动,建立FrontOffice-BackOffice模式[6]梅比用扎根的理论回顾了普渡大学营养科学和政治学的教学大纲,分析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据信息素养需求[7]。国外大部分研究型图书馆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活动,教学形式多样化,包括开设选修课、研讨课、在线课程等,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课程非常完善。它根据数据生命周期纵向设计,在不同学科领域横向展开,为特定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中国高校图书馆已经意识到科学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机构知识库建设中探索数据管理。2014年,由复旦大学牵头,国内9所高校图书馆联合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推进工作组”。同年12月,复旦大学社科数据平台正式上线,为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提供科研数据的存储、发布、交换、共享、在线分析等功能。

三、科学数据素养教育体系

“科学数据素养是在科学研究中收集、处理、管理、评估和使用数据的知识和能力。虽然科学数据素养类似于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但它侧重于数据的收集、处理、管理、评估和使用多重能力,而不是文献,强调在科学研究中生成、操作和使用数据集的能力”[8]。雅各布·卡尔森 [9]认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数据库和数据格式的介绍、数据发现和获取、数据管理和组织、数据转换和互操作、数据质量保证、元数据、数据管理和重用、数据保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伦理(包括数据参考)等。科学数据素养的核心能力包括理解数据、解释和评估数据、管理数据和使用数据[10]从以上分析来看,科学数据素养与信息素养类似,包括数据意识、数据管理知识和数据管理技能。同时,科学数据素养具有周期性,强调科学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评价。管理和利用活动侧重于管理基础科学研究过程所需的数据所需的各种技能。此外,科学数据素养强调分析数据、呈现数据和使用数据管理工具的能力。

具体到学科领域,对科学数据素养的要求越来越具体。例如,社会学强调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经济学则专门设计数量经济学课程,强调数据分析和建模能力。生物信息学强调使用计算机作为存储、检索和分析生物信息的工具的能力。在新闻领域,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数字新闻中心瞄准“数据记者”这一新岗位,提出后工业时代记者应具备的六项硬技能包括数据和统计能力,掌握用户分析、工具能力和数据分析技能[11] 。学科领域的数据素养具有嵌入的特征。这种嵌入性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配合上。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的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开展数据素养教育[12],由专业教师教授具有专业知识的科学研究方法,图书馆员传授数据收集、存储等技能和管理,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3.1.科学数据素养教学目标

研究人员面临管理、共享和监督数据的新要求,因此拥有适当的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然而,数据管理能力教育往往不作为学生课程体系的内容。科学数据管理需求与科研人员数据管理能力脱节,成为数据保护和科学数据充分利用的一大障碍。大多数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都有明确的目标。例如,普渡大学数据素养计划的目标是建立图书馆学数据素养教育的基础,并根据学科领域的适当数据管理技能培养适当的图书馆员。数据素养课程和计划提供标准流程。MIT 图书馆的数据管理培训目标是帮助研究人员学习科学数据管理技能,包括科学数据管理、科学数据文件组织和版本控制的基础知识。英国数据管理中心 (DCC) 认为,在 e-Science 研究环境下,研究型图书馆开展数据管理培训和数据素养教育,帮助研究人员武装数据共享、保存和长期访问技能方面的知识,并作为目标引导各项活动的开展。

3.2.科学数据素养教学对象

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是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研究生是未来科研工作的承担者和接班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专业领域研究员。对研究生适应学习生活、参与科研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从事一线研究的研究人员接受数据管理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数据处理和保存问题。如何制定数据管理计划以满足资助机构和出版商的数据管理和共享要求,如何以标准化的方式管理数据以供将来发现和重用,如何实施数据安全与备份和长期保存,如何遵守数据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图书馆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3.科学数据素养教学内容

科学数据意识教育。尽管科学数据管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所熟悉和理解,但数据管理在很多情况下是在机构层面运行的,而不是学术界用户的需求,除了数据存储,用户服务的需求响应实际上是有限的或缺失的。因此,对于研究人员而言,数据素养教育首先应该是思想教育,即让研究人员了解数据的基本术语、关键概念、政策、角色、个人角色和责任,培养用户需求。

科学数据素养技能教育。教授不同学科领域的数据资源和数据分析软件,围绕科研项目的生命周期提供数据管理指导,使研究人员熟悉数据生命周期,具备发现、分析、管理、利用和共享的知识和技能学科领域的数据。

科学数据素养应用教育。强调研究人员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发现的能力,即可以利用数据资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为具体的研究项目制定数据管理计划,重点是技能和实践培训。

科学数据伦理教育。培养科研人员科学使用数据的能力,包括数据引用、知识产权和版权、隐私和安全问题。在当前学术功利主义泛滥、学术诚信缺失的形势下,高尚的数据伦理的培养尤为重要。

创新能力提升教育。主要是帮助研究人员掌握科学的数据质量筛选、评价、聚类、关联、整合、再发现等方法,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数据,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现有的知识中,从而以实现知识创新、科研创新。

3.4. 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模式

1) 嵌入数据素养教育的科学研究活动中

嵌入式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模式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的内容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完成了专业的教学,还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数据管理知识和技巧,用科学的数据解决专业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将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一个由图书馆员和数据档案管理员根据教学大纲协调的社会学项目中13约克大学的 DMTpsych 数据素养课程帮助心理学研究人员和研究人员学习数据管理并制定数据管理计划 [14]。普渡大学图书馆为农业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数据素养教育研究成员由数据馆员、学科专家馆员和学科成员组成[15]。剑桥大学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项目的数据列车针对考古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 [16]可见,嵌入式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模式需要图书馆数据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和教案设计,承担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模块教学。这对图书馆数据馆员的专业性和理解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基于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的全程教育

科学数据生命周期源于科学研究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数据获取、数据生产、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保存与共享、数据引用与发表五个阶段。图书馆可以开发基于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的全流程数据素养教育模式。“数据收集阶段”是科研项目的启动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提供数据资源的培训和讲座,为项目启动提供数据支持。这就是大学图书馆的强项。在这个阶段,图书馆可以介绍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并协助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数据生产阶段”和“数据存储与管理阶段”贯穿于科研项目的整个研究阶段。该阶段产生大量原始数据和实验或调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图书馆可以整合到研究中。在团队中,讲解数据统计,如何使用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元数据来描述数据集的授。同时,按照原有的数据管理方案进行数据管理。这对图书馆员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高校图书馆投入大量资金来获得足够的软硬件支持,包括技术支持、硬件设备、人员实力等。“数据保存和共享”阶段是对产生的科学数据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数据参考和发布阶段”是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主要开展数据参考学术规范的教育,可以增加数据的复用和共享能力,增加数据生产者的认可度。科研过程的验证是高校图书馆的应有之义。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讲解数据伦理和引文规范知识,也可以培训数据挖掘和数据关联技术,促进数据的复用。充分利用数据。教育模式适用于“少数”教育,即特定项目组参与特定项目。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实践型”教育,注重在科研过程中运用数据资源解决实际研究问题的能力。

3) 使用 MOOC 模式

近年来,大众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和发展对全球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面对慕课兴起带来的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环境和信息交流技术,有效利用慕课平台,抓住提供嵌入式教育打破专业教学的机会。科学数据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师的概念图开发、设计团队项目、讨论、作业,按照专业课程体系随时整合科学数据素养相关教学内容,为学习者提供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的边界。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源,信息化方法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实现专业教学与科学数据素养的相互渗透和提高。这将使学习者在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信息利用和研究创新能力。

3.5. 科学数据素养教育

1)分学科开展相关数据素养教育

学科是高校图书馆区分用户群体最自然、最基础的基础。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对科学数据素养技能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工程学科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可以专注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数据的可视化。人文社科研究主要依靠调查数据、政府公开的统计数据等,可以侧重于数据的收集和评价能力的教育。专业化特征尤其体现在基于跨学科合作的嵌入式教育模式中。如果没有专业性,不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教程内容,嵌入式教育模式就会失去意义和效果。

2) 进行启发式教育,以全面了解数据

数据素养的培养应以严谨的科研目的为基础,以数据生命周期为指导,以启发式教育为手段,以数据操作为基础,培养对数据的全面理解。数据素养所涵盖的能力与数据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国外大学普遍采用的数据管理培训教育也是基于数据生命周期。Athanases 指出,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数据素养教育和数据服务应以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为指导,在从数据获取到转换应用的一系列过程中,培养用户对数据生命周期的理解,并在数据管理课程。加深了解 [17]此外,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用户的批判性思维。原因是数据的收集和转换是在一定的数据处理条件下进行的。由于数据处理条件的限制,数据有限,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错误,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数据提供者必须对自己提供的数据负责,这样数据提供者必须及时回顾数据生命周期,在适当的情况下数据重新获取、更正或删除的条件,以确保相关数据研究的合理性。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批判性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对数据源的理解上,包括如何正确地产生、阅读图形和图表,从现有数据中得出正确结论,识别数据被误解和使用不当等。在科研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充分了解科研人员在数据管理方面的迫切需求,将数据生命教育与数据素养教育相结合,以启发式教育帮助科研人员管理和使用数据,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据素养。

3)提供个性化的数据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包括:适用于大多数用户的科学数据教育模型。本科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是科学数据通识教育的主要领域。主要介绍科学数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习者理解科学数据,逐步培养数据意识。

面向高层次用户(教师、医生、硕士等)的学科数据素养教育模式。它主要提供针对特定学科的专业讲座和培训。它可以充分依赖学科馆员,依赖学术服务和学术平台。巨大的增长和发展科学数据的迫切需要,也为学科服务增添了新的内容,相得益彰。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在其学术服务平台中嵌入了科学数据管理模块,为中国高校图书馆起到了示范作用。

针对特定用户的个性化科学数据教育模型。大数据的发展使科学数据教育真正实现个性化。图书馆可构建基于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在线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平台,实现用户自组织学习、自调整学习,并可根据用户特点推送学习资源,并及时跟进,自动调整。参考咨询服务也是实现个性化科学数据教育的重要手段。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完整性教育模式。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融入科研诚信教育,关注科学数据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性,避免数据造假造成的学术不端行为,增强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开辟学术规范新领域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由此可见,图书馆的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合图书馆的其他服务协同工作。

4)注重培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科学数据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应着眼于培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能力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探索和总结获得。在学习了与科学数据素质教育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后,研究人员必须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中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管理和数据安全能力。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基于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教育模式。通过科学数据生命周期教育的全过程,研究者可以牢固树立数据管理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意识,从而实现从数据知识到数据发现和数据创新,从学生到真正的学生的突破。高级专业科研人员的转型,可以实现从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3.6.教学评价

数据素养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两个方面。教师教学评价包括对数据素养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和模型的评价,以确定数据素养教育的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例如,普渡大学图书馆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焦点小组讨论,以评估课程结果。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是通过数据素养教学来评估数据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例如,康奈尔大学和剑桥大学图书馆使用期末评估、学习成绩报告(通常是论文和作业)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论/建议

综合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在国外研究机构兴起,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它仍处于引进、吸收和消化阶段。总的来说,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质量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概念的理论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具体路径的设计。

2)对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3)一些图书馆进行了科学的数据教育实践,但缺乏对用户实际需求的广泛研究,缺乏对“机构间”协同发展管理机制的研究,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

4)图书馆界在科学数据管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等方面缺乏规范的共识和协同管理,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规则。各图书馆往往有自己的规则和自成体系,难以开展深入有效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针对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1)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科学数据素养教育课程

一是对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现状进行文献调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探索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和教学模式。其次,通过设计问卷,或半结构化访谈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只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以满足用户在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课程中的需求,进而满足需求。实现用户观念的服务转换。

2)多方合作,构建“机构间”协同发展管理机制

高校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应从高校内部教研工作流程出发,以图书馆为主导,采取多方合作、“跨组织”协同发展的管理机制。在这方面,许多图书馆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参考。例如,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数据管理小组 (RDMSG) 是一个多学科合作项目,旨在帮助创建和实施数据管理计划,应用最佳实践来管理数据,并在研究过程的任何阶段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牛津大学新兴机构数据监测服务研究所 (EIDCSR) 由牛津大学内的多个研究机构组成,包括大学计算中心(项目托管、研究和咨询)、研究服务办公室(政策研究)、Podlin 图书馆(元数据管理)与科研项目组(参与研究)共同完成。因此,在建设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平台时,图书馆应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心合作,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完善平台功能模块,尽可能做到便捷互动。

3)组织和人员保障

人员队伍和组织机构的建设是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的前提。许多高校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数据管理机构,并根据职责和服务重点设置了相关岗位。纽约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数据服务工作室,并设置了5个职位:数据服务协调员、数据服务和公共政策馆员、数据服务助理馆员、数据服务高级专员和数据服务馆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的数字研究与监督中心设有七个职位:高级数据教育专家、学术传播专家等。加强科学数据教育人员和组织建设。一方面,在现有学科馆员和咨询馆员的基础上,加强数据服务馆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形成强大的专业化数据教育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图书馆专业数据服务机构建设,统筹协调图书馆数据服务工作,在协同发展管理机制的引导和引导下,凝聚各方力量,扩大图书馆数据管理和服务。

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是大学图书馆的一个新领域,不仅跨越学科,而且跨越传统的大学图书馆组织。高校图书馆要适应数据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科学数据的重要性,重视数据馆员的培养,努力探索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逐步建立以数据培育意识为先导以数据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建立以科学数据标准应用为目的的更加完善的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创新体系,彰显高校图书馆在E-Science环境下的新使命和新价值。

项目广东省教育特色创新项目(2014GXJK009);广东省教育青年创新人才工程(人文社会科学)(2014WQNCX010)。

 

参考文献:

[1]

Hanson, B.、Sugden, A. 和 Alberts, B. (2011) 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科学, 331, 64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203354

 

[2]

国际图联(2013 年)第 74 场会议——信息素养与参考和信息服务。
http://www.ifla.org/node/6271

 

[3]

(2013) 项目概述。https://www.lib.purdue.edu/

 

[4]

Tibor, K. (2015) 数据素养:寻找名称和身份。文献杂志, 71, 401-415.https://doi.org/10.1108/JD-02-2014-0026

 

[5]

Emily, PF 和 Nils, P. (2015) 数据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学术图书馆员:气象学案例研究。大学和研究图书馆。
http://crl.acrl.org/content/early/2015/09/24/cr115-828.full.pdf+html

 

[6]

Ingrid, D.、van Rene, H. 和 Andrea, S. (2014) 联合数据基础设施中的数据管理即服务培训——FrontOffice-BackOffice 模型。在:数字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TPDL 2013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中的精选研讨会通信,卷。416,施普林格,可汗,205-215。

 

[7]

Clarence, M.、Jake, C.、Maribeth, S. 和 Bert, C.(2015 年)“教学大纲”:使用扎根理论方法识别信息素养和数据信息素养机会。学术图书馆学杂志,41,369-376。
https://doi.org/10.1016/j.acalib.2015.05.009

 

[8]

Qin, J. 和 D'Ignazio, J. (2013) 从两年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经验中吸取的教训。
http://docs.lib.Purdue.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9&context=iatul2010

 

[9]

Carlson, J.、Fosmire, M.、Miller, C. 和 Nelson, S.(2011 年)确定数据信息素养需求:对学生和研究人员的研究。门户图书馆和学院,11, 629-657。
https://doi.org/10.1353/pla.2011.0022

 

[10]

Calzada, J. 和 Angel, M. (2013) 将数据素养纳入信息素养计划:核心能力和内容。Libri:国际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杂志,63, 123-134。

 

[11]

Anderson, CW, Bell, E. 和 Shirky, C. (2015) 后工业新闻:适应当下。地缘政治史与国际关系,7。

 

[12]

Stephenson, E. 和 Caravello, S. (2007) 将数据素养纳入社会科学本科生信息素养项目:试点项目。参考服务评论,35, 525-540。
https://doi.org/10.1108/00907320710838354

 

[13]

Elizabeth, S. 和 Patti Schifter, C. (2007) 将数据素养纳入社会科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课程:试点项目。参考服务评论,35, 525-540。
https://doi.org/10.1108/00907320710838354

 

[14]

Plant, R.、Trapp, A.、Simpson, T.、Quinlan, P. 和 Thompson, A. (2013) DMTpsych:心理科学的数据管理培训。
http://dspace.jorum.ac.uk/xmlui/handle/10949/18280

[15]

Carlson, J.、Johnston, L. 和 Westra, B.(2013 年)发展对数据管理教育的理解:数据信息素养项目的报告。国际数字策展杂志,8, 204-217。
https://doi.org/10.2218/ijdc.v8i1.254

[16]

剑桥大学图书馆 (2016) 数据训练。
http://archaeologydataservice.ac.uk/learning/DataTrain

[17]

Athanases, SZ, Bennett, LH 和 Wahleithner, JM(2013 年)通过英语语言艺术的职前教师调查培养数据素养。教师教育家,48 岁,8-28 岁。
https://doi.org/10.1080/08878730.2012.740151

本文摘自开放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618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