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1-12-20 阅读:

王洪才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应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高质量高等教育不仅要求人才培养以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为中心,而且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是公平的、规范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这些构成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一般内涵。理解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与一般内涵,需要超越对高质量高等教育认识的四个误区,重温创新创业能力的结构模型,从而把人生目标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方法训练和人文精神陶冶有机地融合起来,共同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合力。

【关键词】高质量高等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人生目标;职业生涯;科学方法;人文精神

 

一、对高质量高等教育核心内涵的剖析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所以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就在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第一位的含义就是指它的目标属性,换言之,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质量高等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意味着,如果不选择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样的高等教育就是低质量的,就是要被淘汰的。何以如此?因为今日社会是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快,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就注定是无法获得快乐的。快乐是人生意义的基本内涵,没有快乐,人生的基本价值就丧失了。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主导自己的命运,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是最基本的诉求,不然就谈不上为自己做主。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个体必须具备创新思维,也即必须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接受事物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能够应对社会发展变化。这种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一种基本的创新能力。为此,个体在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局势时,必须能够认清自己的定位,从而能够从容地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保持自己基本的价值追求,而且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做好抉择,做好利弊权衡。当然,这需要个体对事物发展变化本身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也即认识事物的本质,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从而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取舍,没有这种辨别能力,就没有后续的合理抉择和果断抉择。如此而言,个体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思维能力,即能够站在一定的专业水准上思考问题,从而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故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对每一个学习者的基本要求。所谓适应,就是顺应社会发展变化趋势,改变自己不能适应的部分,从而使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可以看出,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根据环境变化要求做出自身调整的能力,即自己不再固执于过去的行为习惯或思维方式或既得利益,而是勇于放弃这些包袱,使自己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局势。显然,这种适应不是一种简单的适应、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适应,是有选择的适应,是根据自己发展潜力和自己内在的召唤,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做出主动调整。不难发现,个体的价值导向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成长目标,那么在关键时刻是无从抉择的。而每一次的挑战,就会促使个体进行深入反思,强化自己的价值追求。个体在思考自己的价值追求之际,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如此他就会考虑如何把价值目标变成可操作的现实目标。现实目标之中既有长远发展目标,也有近期工作目标。在个体工作目标中就包括日常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平时必须满足的要求,如此就是一种自律的表现,是个体主动性的显现,也是使个体保持创造性活力的基本表现。我们知道,日常工作是繁杂的、琐碎的,如果缺乏长远目标导引,那么一个人就会很快面临精疲力竭的状态。正是长远奋斗目标给个体平凡的生活以意义,使自己工作具有方向感和成就感,因为此时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向理想目标迈进。可以说,这种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过程就是个体创业的过程1。进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长远奋斗目标,就会丧失基本的生活乐趣。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是要使一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努力方向,认识自己必须做的基本工作,从而使自己持续不断地努力,进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正因于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蕴,也具有通识教育的意蕴,同时还具有科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意义2。显然,如果不遵守科学规律,不接受专业教育,就很难使个体的认识水平达到事物的本质,也就很难为自己人生提供充分的指导。对各方面知识的获得,有助于使个体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为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也可以为个体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提供参考,这就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个体必须终身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这种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就是在自我不断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在与环境变化的互动间形成的,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也是创业能力的构成因素。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个学习者都变成主动的人,有价值追求的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具有创造社会价值能力的人,这些都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品质,其核心内涵就是一个人具备了创新创业能力,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该如何做,从而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高等教育能够使每个学习者都具备了这种能力,无疑就是高质量的。如此而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成立的。

如果说高质量高等教育核心内涵就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那么它的一般内涵是什么呢?具体而言,首先,它是指公平的高等教育,即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使自身具有较高或比较理想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胜任人生的挑战,使自己能够赢得并享受精彩的人生。其次,它是指规范的高等教育,即自己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得到了权威的认证,不会是滥竽充数的创新创业教育。再次,它是指协调的高等教育,也即个体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师资条件还是外部条件都是相互支持的,不会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掣肘,从而可以享受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最后,它是指个性化的高等教育,也即当个人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其课程设置和考核要求与个体的个性爱好是比较一致的,从而也是个体喜欢的,因而也能够调动个体能动性参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高质量要求。

二、超越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认识误区

目前人们对高质量高等教育认识中存在着不少严重的误区,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误区是不少人在潜意识中把高质量高等教育看作是豪华的高等教育,认为仪器越先进越好,大楼越漂亮越好,教师的学历越高越好,学生生活条件越舒适越好。换言之,就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物质条件来判断高等教育质量高低。我们既不能否定物质条件所具有的必要的支撑作用,又不能持全盘的物质决定论的态度,因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塑造人的灵魂,使人具有超越自我的追求,而非使人迷恋于物质享受。事实上,物质满足与精神消退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往往是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更能够磨练人的意志,而奢华的生活条件让人丧失奋斗意志。不可否认,豪华的校园有助于吸引到优质的生源,但如果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奢靡的生活条件容易成为学生不思进取的温床。目前办学条件评估往往走向了一个极端,即只问拥有了什么样的物质条件,而不问这些物质条件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这样就容易把办学引向误区,即人们只追求投入成本,不问产出效益。显然,豪华型高等教育无法推广,不适合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第二个误区就是把科学研究成绩代表高质量,这是当下办学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离不开科学研究活动,因为高等教育质量依赖于知识本身质量,如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全面性等,但科学研究投入增加并不代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科学研究无疑要解决科学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但更需要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是复杂的、综合的,并非传统的科学研究所能够解决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越来越依靠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对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非传统的学科研究能够回答的。如果高等学校把过多的精力投身于外在的科研指标提升,而忽视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科研课题,特别是与学生成长有关的现实课题,那么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则是非常有限的。不仅如此,如果教师普遍把精力集中于科研指标的提升上,无心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无心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那么,科研指标提升可能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之间就是一个负相关关系。遗憾的是,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已经危及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是当前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忧虑的重点所在。“破五唯”命题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回应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焦虑3“高质量高等教育”命题提出也正基于此。故而,以科研指标代表高质量是不规范高等教育的表现。

第三个误区就是把高科技手段运用作为高质量的标识,这也是当下高等教育的流行病。当下正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时代,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从而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环境建设。当下网络发展已经成为大学办学的基本条件,智慧校园建设成为衡量大学办学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不仅如此,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普遍面临着挑战,人们在讨论是否可以用新的信息技术全部替代过去的教学方法方式。新兴起的慕课、微课、云课堂、虚拟大学等正在抢占传统教育空间。与此同时,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达,都无法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无法全面超越面对面授课的优越性。但传统课堂又在经历着深刻的危机,因为目前大量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无效教学。显然,传统课堂的无效性无法用信息技术来弥补,因为它是由授课质量本身决定的,是传统授课方式落后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性造成的,而非实体课堂教学本身引起的。但不少人经常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只要有了信息技术之后就可以改变无效课堂的局面。然而事实也证明,大量的慕课也容易成为无效课程,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容乐观。这说明,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仅仅是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而没有注意到课程建设的本质内涵,也即没有从课程内容上下功夫,没有从师生互动方式上下功夫。如此,把课程教学质量寄希望于信息技术就是一种误区。这种误区是高等教育发展物质条件与思想创造不协调的一种表现。

第四个误区就是把高质量高等教育进行简单化、单一化、标准化理解,似乎清华、北大是中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标志,哈佛、MIT就是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标志,牛津、剑桥就是英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标志,如果每个学校教育质量与这些标杆学校看齐之后就必然达到了高质量水平。显然,这种误区存在是普遍的,而且很多时候是潜意识的,但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流露常常表现在言必称清华北大、哈佛MIT或牛津剑桥,而且也表现在不自觉的模仿过程中。这个误区之所以发生就在于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缺乏了解,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缺乏深刻理解,不明白高等教育本质就在于促进个性最大的发展,不理解高等教育质量本质就在于创造条件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个体潜在的创新创业潜能的激发与培养,使之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和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人。清华北大所实施的是一种精英式教育,教育的难度与挑战度自然都很高,这种教育形式与内容并非适合所有人。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竞争,适度的竞争是有利于个体发展的,而过度竞争并不利于个体发展。每个人的发展程度不同,所具有的竞争潜力也不同,要适应北大清华的竞争氛围并非易事。故而适应不同个体发展的高等教育必然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如果高校主动为每个学生发展进行设计,能够促进每个个体潜能的最大发展,它就是高质量的。因此,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高等教育。用统一化标准来要求整个高等教育显然是错误的,是非个性化的典型表现。

三、重温创新创业能力的结构模型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事业追求和奋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总和,它是以创造性人格形成为根本、以创新创业素质形成作为中介和以创新创业关键能力形成作为支撑的人格-素质-能力系统4。可以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造性人格,才使自身从根本上向创新创业人才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没有把服务社会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就不会产生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格追求,就无法支持其长期奋斗的动力。当一个人认识到“只有通过发明创造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是其基本的认识模式时,并且认识到“自己就应该成为发明创造的一份子”是其努力的方向时,那么不断地向这个方向努力就是其人生成长的动力,这就是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

具备这样的人格特质的人首先表现为主体性非常强,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实事求是,不等不靠,一切依靠自我奋斗和努力,把人生成功的根本建立在自我努力的基础上,从而坚持真诚是第一位,把求索作为对人生意义的注释,把求索结果贡献于社会作为人生目标追求。具备这样特质的人批判性非常强,不断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在批判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从而具有一种至善追求的动力。这种对至善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对美的追求,因为通过对至善的追求他自身才能获得快乐,从而无法容忍自身和社会上的不善持久地存在。具有至善追求的人格使他们具有果断性品质,勇于抉择个人利益,会主动从社会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价值立场。为了达到社会至善的结果,他选择了以合作作为手段,因为他意识到只凭个人力量是无法改变社会整体局势的,只有与社会展开广泛的合作,形成社会合力,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社会效果,才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实现社会理想目标,他会对自己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从而行动的逻辑性非常强,同时思维的逻辑性也非常强,即使自己的一切行动服从自己的根本价值追求,而且自己在任何行动之前必须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即便如此,他仍然保持非常强的反思性,以行动的效果来检讨自己的思考与行动是否严密,是否合乎规律,这种反思性品质也是其成长的动力来源。最后他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品质,希望无论什么样的美好设计都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不希望自己仅仅停留在空想中。所以,创造性人格品质具有主体性强、批判性强、果断性强、合作性强、逻辑性强、反思性强和实践性强七种系列的内在品质5。这些品质都隐含在个体思维方式和行动过程中,如果不进行认真品味就无法发现,但只要认真关注,就会发现这种内在气质贯穿于他的所有行为之中,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他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

创新创业能力是通过一系列心理素质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素质构成了由低到高七个等级6一是自信心非常强,自信心就是对自我能力的认可,是对自我的肯定,也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正是自信心非常强才使一个人善于谋划与决策,敢于与他人进行辩论与合作,争取最大的利益实现,也使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舍得自己的利益甚至放弃自己利益,从而服务于更高的目标要求。二是责任心非常强,他忠诚于自己的价值信仰,敢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对别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三是冒险精神非常强,他意识到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探索都需要有付出,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的话将一事无成,从而在很多时候必须为了长远目标的实现而牺牲个人眼前的利益,不然自己的事业就无法取得进展。换言之,成功是在抛弃一些利益束缚和羁绊之后才能实现的。四是合作精神非常强,因为他知道单枪匹马是干不成大事的,只有通过组织大家,将大家团结起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乐意沟通、非常关注他人的需求也是他的基本心理素质。五是市场意识非常强,因为他知道满足社会需要是根本目标,社会需要的满足不能单靠个人的一腔热血,还需要经过市场选择的淘汰,只有具备很强的社会服务精神才能经得起淘汰选择。六是风险意识非常强,因为他意识到任何努力都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都不必然取得成功,为此就必须慎之又慎,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行动方案,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的体现。七是具有非常强的抗挫折性。因为任何成功都是有条件的,而任何时候人的思维都具有局限性,只有当个人努力与外在环境条件非常契合的时候才能获得成功,然而这种非常契合的时候并不多,总是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或问题,从而总会遭遇到一定的挫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挫折,而且有可能是非常致命的打击。但无论什么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求一个人必须能够积极地承受,而不能一蹶不振。自信心与抗挫折性具有一种互生效应,如果说两者是一体两面也不为过。

创新创业能力集中表现在七个关键能力上,这七个关键能力之间也是一种递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往复的关系,甚至受到环境影响会出现逆向发展情况 7。从根本上讲,一切能力发展都取决于个体的主体性品质,其直接表现则是自信心素质。在这七个关键能力中,第一位的是目标确定能力,因为一个人只有确立合理的行动目标,才可能为随后的行动开好头,铺好路。目标确定能力受到的影响因素非常多。首先就是个人视野,因为个人视野是他在进行目标确定时最主要的参照系;其次是他的经历,他的经历背景就决定了他的目标确定的范围;再次是自我期望,也即对个人发展前景的自我定位,不同定位对目标的预期也不同;最后是他所处的环境,具体所处的问题情境不一样,直接影响他的目标抉择。第二位的是行动筹划能力。行动筹划能力与目标确定能力具有直接的依存性,因为行动受目标牵引。行动筹划能力受个人的知识面影响,受个人的交往关系影响,受个人的资源状况影响,受环境的急迫性影响。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那么思考的维度越多,就会思考越全面越立体;一个人的交往关系越广,那么进行取舍的范围就越广,行动筹划就越容易。个体自身拥有的资源越多,那么对外界的依赖性就会越低;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是非常紧迫的,那么他的行动筹划过程就会越从容。第三位的是果断抉择能力。当一个人面临众多可选择对象时,特别是每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不同的利害关系时,确实在考验一个人的抉择能力。是否善于抉择,就看一个人自信心如何,看他对各种风险状况的分析程度如何,特别是他对各种资源的调动能力如何,最重要的是看对自身的抗挫折性的估计如何。这些因素都影响个人的抉择能力。任何时候都需要当断则断,否则反受其乱。第四位的是沟通合作能力,这实际上所显示的是一个人的领导管理能力,因为它反映了一个人能否与他人结成利益共同体,使他人心甘情愿地与他一起奋斗,而不仅仅是一种临时的利益联盟。所以,沟通合作能力往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他的沟通技巧,是他对他人的尊重和利益维护。只有他具有令人信得过的品质,人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与他一起奋斗。第五位的是机遇把握能力,这实际上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市场敏感性,对社会需要的深度认知和对各种资源的调配能力以及对各种政策的灵活运用。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按部就班,就很难把握机遇。如果一个人对市场不敏感就会错失机遇。如果一个人对社会需要缺乏深度的感知,很可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当一个人认识到机遇但又没有充足的资源实现自己的计划,也只能看着机遇的错过。所以,灵活地采用各种政策,使各种政策相互搭配收到最好效果,就体现了一个人的创造性天赋。第六位的是风险防范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考验一个人是否具有辩证思维能力,是否具有一种危机意识,是否能够未雨绸缪,是否善于不断反思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唯如此,才可能有意识地规避各种可能的风险。最后是逆境奋起能力。这当然更是考验一个人是否善于换位思考,是否善于辩证思考,是否善于变被动为主动,是否善于重新整合资源。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失败过程中走出来的,不经过失败锤炼是不可能获得更大成功,在失败经历锤炼下,如何使一个人性格更加顽强,对理想目标更加坚定,对自信心更加提升,从而使个体变得更加精于行动筹划,都是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四、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释义

该如何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们认为应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

首先是进行人生目标教育。这种教育绝不是灌输式的,必须是启发式的,是通过广博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进行的。广博的知识学习,有助于使个体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方向,而真实的实践体验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我反思,找到自己真正的努力方向,所以,没有广泛的知识涉猎和挑战体验过程,就难以找到人生发展方向和目标。很显然,个体的兴趣爱好与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长期的生活体验让个体逐步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所在。而自己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个体不断尝试和不断反思,只有不断尝试过程才能使人对事物认识从表层进入深层,人们也是在不断反思过程中来矫正自己的认识偏差的。不得不说,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有限的,都只能是在自己所接触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而且根本不存在什么最为理想的选择,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选择,一个人只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并且喜欢从事的职业类型就基本上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为每种职业都具有自己的价值,都可以做出创造性的贡献,这也是该职业发展的动力。而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与不同职业之间具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与职业关联度越高说明自己越适合,否则就越不适合。人们总是倾向于找到与自己个性特征关联度强的职业,如此才能够使个体心情舒畅,乐意从事,而且不计得失,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潜能。只有一个人找到最适合的工作领域,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的创造潜力。毋庸置疑,个体的创造性越强,则发展潜力越大。可以说,人生目标教育就是在训练人的目标确定能力,而且是根本性的训练。

其次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大学必修课,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因为人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畅想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不过当时对人生目标认识处于一种懵懵懂懂状态,是不确定的,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和成长环境改变,职业目标也会改变。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人们的职业目标越来越确定,从而就开始人生发展规划。此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向理想职业目标进行对标,看看自己究竟具备什么样条件,还缺乏什么样的条件,以及该如何巩固自己的优势和弥补自己存在的不足。人们无不把专业知识学习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把课内课外的实践机会当做能力培训的阶梯,因为人们相信,个体储备的专业知识越多就会给自己带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个体越擅长交往就越能够为个体赢得发展机遇。在专业学习同时,人们也非常关注相关知识的学习,希望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不至于终身固定在具体的职业之中。由此可见,人们对未来职业进行主动筹划是人的理性本质的反映,因为人们都不希望在面对未来职业挑战时完全是门外汉。人们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一般会比较主动地思考未来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些思考会变成他在课程选择、活动参与的参考。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就是进行行动筹划,以便确定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那么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个体的行动筹划能力,从而它就是创新创业能力之中的第二个关键能力。

再次是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前提。高等教育的重心不在于给学生传授或灌输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这个方法无疑就是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就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做出结论的方法8]。我们知道,一个人无论知识有多么丰富,如何充盈,都无法直接去面对现实问题,因为现实问题非常复杂多样,都必须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无法按照书本上的原理进行照搬照抄,否则就会遭遇挫折,为此就必须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到各种影响因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到最关键影响因素并把它转变为实践操作方案的过程,其中就蕴含着对事物发展状况的分析判断、提出假设、收集资料、经验验证和做出结论的过程。人们经常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去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然而,如果不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仍然会面临失败的打击。所以,如何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就是一个人面对生活挑战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科学方法训练,就是让大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他们尝试找到最优解决方案。今天的探究式教学、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在进行科学方法训练,而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目标确定能力、行动筹划能力、果断抉择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把握机遇能力、防范风险能力和逆境奋起能力。

最后是人文精神陶冶。创造性人格的养成需要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为积淀,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先贤为榜样,一个人就很难具有超越的理想目标。正是先贤的历史功绩和艰难困苦的经历,才激励后人不断超越。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具有普世情怀和对他人的责任感,这经常被人们理解为家国情怀,也即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集体、对家人的爱。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民族的一分子,更是家庭的重要成员、集体的一个细胞,都是现代国家的公民,都具有为社会进步、民族昌盛、国家强大、集体兴旺、家庭幸福做出贡献的责任和义务,就必须思考自己该如何进行价值定位,思考在个人目标实现过程中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只有通过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才能赢得个人的地位和荣耀。有了这样的价值定位就能够为个体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断成长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章来源:江苏高教,2021年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