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即政治方向就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性质;教师队伍就是谁来培养人的问题,教师队伍是培养人的主体力量;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解决怎么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要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高校工作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成功历史经验证明,高校的创办、发展、改革和创新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事关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内在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既有利于一流人才的培养、一流学科的建设,也有利于一流大学的创新发展。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要求。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争创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要求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大学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更加注重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加强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更加注重提高教师育人水平,加强教育教学水平能力建设。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要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注重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要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要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
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对于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这个根本问题,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含糊和动摇。必须头脑清醒、态度鲜明,而且在行动上要自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在高校中的领导则是这一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只有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强大能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瞄准世界前沿进行攻关创新。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教育在从大国到强国的发展历程中,高等教育的作用地位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由更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支撑作用到支撑和引领并重。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面向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这是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我们要瞄准世界前沿,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建设。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到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从以知识、能力教育为中心到全面的人格养成。将通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改进和加强专业教育,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加强学生分类指导,促进学生多元复合发展。
(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