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学院三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获奖数量及等次居全国同类高校之首
3月13日从武昌理工学院获悉,该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等主持完成的《大学素质教育“三二一”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项目,荣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另有2个项目荣获二等奖。截至目前,该校共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获奖数量及等次居全国同类高校之首,超过部分公办高校。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由湖北省人社厅和教育厅共同颁发,每4年评审一次,是湖北省教育领域最高层次的奖励,旨在奖励教学改革中具有创新性和极大推广应用价值的教学成果。在表彰中文件中指出,本届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是全省广大高等教育一线工作者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不懈探索取得的优秀成果,体现了全省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内涵建设的重大进展,代表了近年来全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水平。
记者了解到,在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武昌理工学院获评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大学素质教育“三二一”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项目荣获一等奖,《工艺美术专业非遗传承与创新“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新商科“六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均荣获二等奖。
“该成果奖的评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检阅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该校校长赵作斌教授介绍,近年来,武昌理工学院致力于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和探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大力培育优质教育教学成果,硕果累累。
据了解,该校独创大学素质教育“三二一”人才培养体系,“三”即“通适素质过硬、专业素质扎实、创新素质突出”三维素质培养目标,“二”即“全息场”德育和“开发·内化·创新”教学两条基本路径,“一”即“素质分制”的评价系统,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了学生思品素质整体提升、身心素质持续增强、创新素质显著提高,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该校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奖项56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5%,毕业生签约率曾连续两年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名;历年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稳居同类高校前列;考研考公率位居同类高校前列,近30%毕业生就职于国家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涌现出一批年薪在20万以上的就业“高薪族”。培养出了华为“天才少年”张霁,著名企业家卢伟坚、解砾,大学教授张孜仪、李锴、张新平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生自主创业蔚然成风,成功创业者近3000人,资产过千万的达千余人,不少校友创业的公司资产达到数千万乃至上亿元,有的校友公司资产达百亿。
赵作斌校长表示,今后,武昌理工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教学研究支持力度,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质量。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2022年度各项工作成绩优异
2022年度,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在学校领导和关怀下,在研究中心全体同仁的团结互助和协作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优异成绩。
成功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年会。2022年11月4日至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22年会暨第十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在武昌理工学院成功召开。该学术年会是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研究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学术盛会,来自国内外数千名专家、学者相聚线上、线下,深度探讨了如何发展素质教育、智能时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等重要课题。研究院全力全程负责和参与该年会的组织、接待、会务与服务等,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收获了重大学术影响。
完成校本教材《大学生成功素质培育教程》撰写。该教材作为武昌理工学院校重要的校本教材之一,也是全体师生急切盼望的特色教材。研究中心前期负责起草和研讨了该教程的提纲,后根据学校分工安排,主要负责该教程之绪论和下篇《成功法则》的撰稿工作。先后撰写、研讨和修改3次,现已完成进12万字的成稿。
编撰及出版3本系列教材,完成1本教材的编写并统稿。2022年度,研究院继续推进《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3部教材的审稿、统稿及编校工作,并联系武汉大学出版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顺利出版。还完成《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务》的编撰和修改工作,正统稿和编校中。
申报5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推进1项在研课题的研究。研究院积极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先后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新时代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省高教学会教育科研课题重点课题“湖北民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问题与特色——基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国高教学会重大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调查与大数据建设研究”及重点课题“大学素质教育评价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课题“素质教育术语研究”等。推进已获批的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湖北民办高校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工作,开展了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撰写课题论文,积极为该课题按时结题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23年度重大、重点课题的选题征集,以“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意蕴、目标任务及实现路径研究”为题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积极参与成果报奖。以“从根本上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模式与实证研究(系列论文)”申报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申报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2年度,“大学素质教育研究”获评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颁发的“湖北省首届素质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加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了中心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章程及年度工作计划等,充实了中心研究人员队伍,梳理和整理了中心科研成果及服务社会的代表性成果,核查了中心资产及经费的预决算,完善了中心的服务教学及学生参与科研等,严格对标自查和补充,使中心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
配合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委会和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成功召开分会工作研讨会及高峰论坛。完成研究中心工作简报编制、中心网站建设等常规工作外,围绕高教分会及民办教育分会的研究、组织及管理做了大量事务性工作。7月,在京山组织召开了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民办教育分会年会暨第二届民办高校发展论坛;8月,在恩施组织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年会暨第五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
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中心全体同仁将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不断学习和钻研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力争做出更高、更好的新成绩。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度工作要点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跟学术前沿,紧扣素质教育热点、焦点和重点,持续展开研究;紧抓素质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实践探索;努力将研究中心打造成湖北省民办大学素质教育智库。
一. 研究项目
1. 组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 组织申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专项课题;
3. 组织申报湖北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
4. 组织申报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
5. 完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重点课题“湖北民办高校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结题工作;
6. 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的发布、评审和立项工作。
二.学术交流
1. 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
2. 联合主办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民办教育分会2023年年会暨第三届民办大学发展论坛;
3. 联合主办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2023年年会暨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峰论坛;
4. 组织研究中心人员校外相关基地参观考察。
三.社会服务、人才培养
1. 组织开展“新时代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立项、编写和出版;
2. 完成《素质教育学》专著的编写、出版;
3. 承担学校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
4. 组织开展《湖北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监测报告》立项研究。
四.管理服务
1. 继续办好研究中心网站,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保障服务,同时申请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建立研究人员微信群,便利研讨和交流。
2. 编辑、印制、发行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3. 加强研究中心文献建设,扩大素质教育期刊和图书的定购,为素质教育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4. 加强研究中心人员、项目、成果等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
5. 加大研究中心人才引进,增强研究实力。
湖北民办高校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重点课题组)
摘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逐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由教育体系的补充部分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有着民办高校总数排名全国第三的体量,却存在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建设速度趋缓、高水平发展路径不明等紧迫的现实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实证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湖北省民办高校的困境现状,提出目前省内民办高校发展被制约的内外因素主要表现在政策倾斜与重视不足、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内涵建设投入不足四个方面。此外,本报告结合调查结果和国内外民办高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为湖北民办高校突破困境提供了建议与改善对策。希望本报告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民办高校 制约 困境 突破
1. 调查研究背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经历了停滞沉寂期(1949-1980年)、恢复萌芽期(1980-1992年)、逐渐恢复与发展期(1992-1998年)、快速发展期(1998-2010年),以及目前所在的转型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1]党中央对于国内的民办高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迅速,数量和规模都稳步提升。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第十二条曾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版第三条进一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截止2022年5月,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有771所(含独立学院241所)。[2]而湖北省作为国内教育强省,一共拥有普通民办本科高校32所,民办专科高校12所,占全湖北省高校(含成人高等学校)总数的30.8%。[3]这些都标志着民办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院校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为教育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湖北省民办高校也不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湖北省民办高校体量大,却存在着资源配置不足、办学实力差距、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这也给湖北省民办高校带来了发展困境。国内关于民办高校发展困境的实证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大多是质性分析,实证数据较缺乏。基于此,本报告调查了湖北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对制约湖北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外因素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现状的建议,可以为高水平建设民办高校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借鉴,对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及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有一定参考意义。
2. 调查目的与方法
2.1调查目的
本报告主要聚焦于湖北省民办高校发展的现状及造成其困境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了一些突破困境、推进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有效路径。
2.2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完成调查目标,本报告基于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匿名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结合的调查方式进行深度调研。问卷一直被视作生成具有统计意义数据的理想工具,本次研究中问卷的另一个目的是筛选出在随后的半结构式访谈中能够给出有效答案的参与者。当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在研究中相结合时,是量的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访谈也可作为问卷数据的有益补充。[4]
首先,本研究使用了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综合式问卷进行调查。此类问卷的优势在于差异较小,收集的回答更一致,且更易管理数据。问卷设计本着科学严谨的原则,从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与劣势、民办高校的办学现状、制约民办高校的发展因素、发展前景四个维度设计了24个问题,一共发放了40份问卷,收回40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问卷比例100%。问卷发放人群为40名来自湖北省不同民办高校(其中6名来自高职高专院校,其余34名均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的授课教师或管理层人员。选择这些调查对象主要是因为他们正在湖北省不同的民办高校内任职,对高校的办学制度、运营模式、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都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立场的了解与思考,能够对制约湖北民办高校发展的具体因素及解决路径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批判性分析。
其次,半结构化访谈邀请了5名已填写过问卷且来自不同民办高校的参与者,包含1名授课教师以及4名不同部门的管理层人员。为了确保实证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本调查在访谈样本的选取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具体而言,在访谈样本选取上,尽量保证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者事先准备了访谈提纲,围绕民办高校流动性、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如何保障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再根据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作出必要的调整。半结构化访谈鼓励所有的受访者们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探讨个人经历,也允许有新概念的出现,通常可以使受访者的回答更丰富和有深度。
由于疫情的限制,所有问卷皆由“问卷星”小程序在线上发布并回收,访谈则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次不少于30分钟。访谈开始前研究者会向受访者们说明访谈目的,解释数据保留和使用的隐私说明,在征得受访者的同意之后,会对访谈内容进行全程录音并告知他们有权随时选择退出或者中断。在访谈内容资料的整理过程中,研究者会对受访者进行编号,同时将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录成文本资料。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基本信息概况
本次问卷回收的基本样本构成如表1,性别:男性37.5%,女性62.5%;年龄:35岁以下50%,35-45岁30%,46-55岁7.5%,55岁以上12.5%;职称:助教50%,讲师20%,副教授22.5%,教授7.5%;学历:博士研究生7.5%,硕士研究生82.5%,本科10%;所在民办高校的类型:本科院校85%,高职高专院校15%;从事民办高校教育的年限:5年以下52.5%,5-10年7.5%,10-20年40%;所在民办高校的规模:1万人以下5%,1-2万人85%,2-3万人5%,3万人以上5%。由此可见,样本结构较为合理,针对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问卷基本信息统计表
类别
|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15
|
37.50
|
女
|
25
|
62.50
|
年龄
|
35岁以下
|
20
|
50.00
|
35-45岁
|
12
|
30.00
|
46-55岁
|
3
|
7.50
|
55岁以上
|
5
|
12.50
|
职称
|
助教
|
20
|
50.00
|
讲师
|
8
|
20.00
|
副教授
|
9
|
22.50
|
教授
|
3
|
7.50
|
学历
|
本科
|
4
|
10.00
|
硕士
|
33
|
82.50
|
博士
|
3
|
7.50
|
所在民办高校的类型
|
高职高专院校
|
6
|
15.00
|
本科院校
|
34
|
85.00
|
从事民办高校教育的年限
|
5年以下
|
21
|
52.50
|
5-10年
|
3
|
7.50
|
10-20年
|
16
|
40.00
|
所在民办高校的规模
|
1万人以下
|
2
|
5.00
|
1-2万人
|
34
|
85.00
|
2-3万人
|
2
|
5.00
|
3万人以上
|
2
|
5.00
|
合计
|
40
|
100.0
|
3.2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数据(尤其是态度量表题)的回答可靠准确性,即样本有没有真实作答量表类题项。本次研究采用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 α系数值,下同)作为本问卷的信度分析指标,克隆巴赫信度系数值越高,信度越好。一般来说,信度系数在0.8以上,则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非常好;依据吴明隆的观点[6],信度系数至少要在 0.6 以上,如果低于0.6, 量表就需要重新设计题项。从表2的数据结果来看,本问卷的信度良好。
表2 信度分析结果
因子
|
样本量
|
总问卷
|
Cronbach’s a系数
|
40
|
0.674
|
3.3效度分析
效度研究一般用于分析研究项是否合理,有意义,效度分析使用因子分析这种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一般分别通过KMO值,共同度,方差解释率值,因子载荷系数值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验证出数据的效度水平情况。[5]一般来说,如果KMO值高于0.8,则说明非常适合信息提取(从一个侧面说明效度好);如果KMO值介于0.7~0.8之间,则说明比较适合信息提取(从一个侧面说明效度较好);如果KMO值介于0.6~0.7,则说明可以进行信息提取(从一个侧面说明效度一般);如果KMO值小于0.6,说明信息较难提取(侧面反应出效度低);此外,效度分析要求也需要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对应p值需要小于0.05)。本次研究通过SPSS软件使用KMO 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进行效度验证,从表3可以看出:KMO值为0.703,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水平值(P值)为0,表明本次问卷的效度较好。
表3 效度分析结果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
KMO值
|
0.703
|
Bartlett 球形度检验
|
近似卡方
|
66.729
|
df
|
28
|
p 值
|
0.000
|
3.4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对该事物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显著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等。[5]本次调查的方差分析结果整理在excel表格中,结果如表4显示,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所在高校类型等各类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在认为地方政府针对民办高校制定的政策落实情况这一问题上,不同的高校规模间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4.394,p=0.010),以及具体对比差异可知,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学校规模在“1万人以下>1-2万人;1万人以下>3万人以上”。
表4 方差分析结果
类别
|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
|
管理制度满意程度
|
薪酬待遇满意程度
|
政策落地程度
|
性别
|
|
男(n=15)
|
1.47±0.92
|
2.00±0.65
|
2.87±0.83
|
3.60±0.99
|
1.80±1.01
|
女(n=25)
|
1.48±0.71
|
2.12±0.67
|
2.84±0.80
|
3.08±0.81
|
2.24±0.97
|
F
|
0.003
|
0.308
|
0.01
|
3.272
|
1.866
|
p
|
0.959
|
0.582
|
0.92
|
0.078
|
0.18
|
年龄
|
|
35岁以下(n=20)
|
1.60±0.94
|
2.15±0.75
|
2.85±0.81
|
3.20±0.95
|
2.25±1.12
|
35-45岁(n=12)
|
1.25±0.45
|
2.08±0.51
|
3.00±0.85
|
3.50±0.80
|
1.83±0.39
|
45-55岁(n=3)
|
1.33±0.58
|
1.67±0.58
|
2.67±0.58
|
2.67±0.58
|
2.33±1.53
|
55岁以上(n=5)
|
1.60±0.89
|
2.00±0.71
|
2.60±0.89
|
3.40±1.14
|
1.80±1.30
|
F
|
0.554
|
0.477
|
0.336
|
0.762
|
0.615
|
p
|
0.649
|
0.7
|
0.799
|
0.523
|
0.609
|
学历
|
|
本科(n=4)
|
1.50±0.58
|
2.00±0.00
|
3.00±0.82
|
3.25±1.26
|
2.50±1.00
|
硕士(n=33)
|
1.52±0.83
|
2.09±0.72
|
2.88±0.82
|
3.33±0.89
|
2.06±1.03
|
博士(n=3)
|
1.00±0.00
|
2.00±0.00
|
2.33±0.58
|
2.67±0.58
|
1.67±0.58
|
F
|
0.583
|
0.053
|
0.702
|
0.737
|
0.606
|
p
|
0.563
|
0.949
|
0.502
|
0.485
|
0.551
|
职称
|
|
助教(n=20)
|
1.55±0.94
|
2.10±0.79
|
2.85±0.81
|
3.20±0.95
|
2.40±1.14
|
讲师(n=8)
|
1.50±0.53
|
1.88±0.35
|
3.13±0.83
|
3.38±0.74
|
1.75±0.46
|
副教授(n=9)
|
1.11±0.33
|
2.11±0.60
|
2.56±0.73
|
3.22±0.97
|
1.89±0.93
|
教授(n=3)
|
2.00±1.00
|
2.33±0.58
|
3.00±1.00
|
3.67±1.15
|
1.33±0.58
|
F
|
1.174
|
0.403
|
0.737
|
0.26
|
1.744
|
p
|
0.333
|
0.752
|
0.537
|
0.854
|
0.175
|
工作年限
|
|
5年以下(n=21)
|
1.57±0.93
|
2.14±0.73
|
2.76±0.83
|
3.19±0.93
|
2.29±1.06
|
5-10年(n=3)
|
2.00±1.00
|
2.33±0.58
|
3.00±1.00
|
3.67±1.15
|
1.33±0.58
|
10-20年(n=16)
|
1.25±0.45
|
1.94±0.57
|
2.94±0.77
|
3.31±0.87
|
1.94±0.93
|
F
|
1.531
|
0.686
|
0.264
|
0.373
|
1.487
|
p
|
0.23
|
0.51
|
0.77
|
0.691
|
0.239
|
所在高校类型
|
|
高职高专院校(n=6)
|
1.17±0.41
|
2.00±0.00
|
2.50±0.55
|
2.83±0.75
|
1.83±1.17
|
本科院校(n=34)
|
1.53±0.83
|
2.09±0.71
|
2.91±0.83
|
3.35±0.92
|
2.12±0.98
|
F
|
1.094
|
0.09
|
1.356
|
1.71
|
0.408
|
p
|
0.302
|
0.766
|
0.252
|
0.199
|
0.527
|
所在高校规模
|
|
1万人以下(n=2)
|
2.50±2.12
|
1.50±0.71
|
3.50±0.71
|
3.00±1.41
|
4.00±0.00
|
1-2万人(n=34)
|
1.41±0.70
|
2.06±0.60
|
2.76±0.82
|
3.26±0.86
|
1.94±0.89
|
2-3万人(n=2)
|
1.00±0.00
|
2.00±0.00
|
3.00±0.00
|
2.50±0.71
|
3.00±1.41
|
3万人以上(n=2)
|
2.00±0.00
|
3.00±1.41
|
3.50±0.71
|
4.50±0.71
|
1.50±0.71
|
F
|
1.875
|
1.996
|
1.029
|
1.893
|
4.394
|
p
|
0.151
|
0.132
|
0.391
|
0.148
|
0.010**
|
* p<0 .05 ** p<0.01
|
4. 各维度题项情况分析
基于综合分析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数据结果,本研究将制约湖北省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见图1)。其中,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给予的政策倾斜与重视不足、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两个方面;而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内涵建设投入不足是造成湖北省民办高校目前困境现状的内部因素。
、
图1 民办高校发展困境制约因素结构图
4.1政策倾斜与重视不足
在湖北省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公办高校不论办学实力、社会认可度、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供给等都令民办高校望尘莫及。其中,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以及地方政府对于其的重视程度引起参与者们的讨论最多。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三个题项来调查制约湖北省民办高校发展的外因1,分别对选项程度的递进进行赋值。其中,对于“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力度”这一题目的回答分为“力度较小”、“一般”、“力度较大”、“不清楚”并分别赋予1、2、3、4的分值;对于“地方政府对于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视程度”这一题目的回答分为“基本不重视”、“轻微重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也分别赋予1、2、3、4的分值;对于“地方政府针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所制定的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这一题目的回答分为“大部分政策未落实”、“基本落实”、“全面落实”、“不清楚”并分别赋予1、2、3、4的分值。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这三个题项的均值都未达到均值“2.5分”,其中均值最低的题项是“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意味着大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参与者都认为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不够理想。具体来看,65%的参与者认为国家给予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较小,27.5%的参与者认为扶持力度一般(见图2);80%的参与者都认为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发展重视程度偏低,其中包括65%的人认为地方政府轻微重视民办高校的发展以及15%的人认为地方政府基本不重视民办高校的发展,只有20%的参与者认为地方政府比较重视或者非常重视民办高校的发展(见图3)。
表5 关于外因1的描述统计表
题项
|
均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标准差
|
方差
|
外因1 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
|
1.48
|
4
|
1
|
.784
|
.615
|
外因1 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视程度
|
2.08
|
4
|
1
|
.656
|
.430
|
外因1 民办高校的政策落实情况
|
2.08
|
4
|
1
|
.997
|
.994
|
图2 国家对民办高校政策扶持的力度
图3 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视程度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首先,国家目前虽然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地建设民办高校,但是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标准、如何建成以及民办高校未来会在哪些方面占据优势等,都尚缺乏国家层面政策法规的支持与规范;其二,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了民办高校应该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在法律地位上与公办高校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国家与地方政府政策供给的表现依然是规则多,可操控性少。相较于公办高校,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于民办高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性歧视。比如政府对科研项目的资助和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递增,但是力度通常都向公办高校倾斜,导致民办高校获取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极其有限。除了科研领域以外,资源的不平衡同样体现在比如高校评奖、校园建设、学科平台搭建、地方财政投资等等;其三,民办高校最大的特点是建校时间短,基础薄弱,相比于公办高校动辄上百年的历史,很多民办高校可能只有短短数十载的发展历程。国家及地方政府早期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时放任,现阶段却突袭式的监管也都体现出了其对于民办高校教育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重视不足。[7]可见,国家与地方政府给予的政策倾斜与重视不足是制约湖北民办高校发展的外因之一。
4.2办学经费来源单一
“大学是需要靠消耗大量资源以支撑的贵族型学术组织,对巨大资源的依赖是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基础。”[8]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与办学经费的投入密切相关,对于湖北省民办高校办学经费面临的困境现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参与者们都作出了相应的讨论。
图4 参与者所在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参与者都认同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是来自学生学费。另外各有27.5%的参与者认为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也是办学经费的来源之一,7.5%的参与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筹款(见图4)。在后续的访谈中,受访者们也就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思考和讨论,例如: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特定资源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民办高校所拥有的资源相较于公办高校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这种资源差异集中体现在财力的差异上。由于民办高校大多数为投资办学,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支持,例如公共财政拨款、社会企业捐赠等较少甚至没有,所以学费就成为了绝大多数湖北省民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9]一方面这直接导致了高校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财力聘请一流的教师、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设备和进行持续性科研创新;民办高校的教师们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最前沿的研究理论和创新活动,导致学校内部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只有具备一定的学生规模,才能有稳定的办学收入,才能持续性的生存和高质量发展。有部分高校也确实因为错失规模扩张的机会而倒闭或者变卖。这直接导致了一些民办高校仍将规模扩张作为首要任务,为了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民办高校往往不能专注于教育的公益性,而是不得不兼顾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7]正如有受访者在访谈中质疑有的民办高校主办者不是真心办学,而是把资本的利益彻底凌驾于教育的公益性之上。所以目前对于民办高校如何取得合理的回报,仍缺乏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和指导性建议。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成为了制约湖北省民办高校发展的另一大外在原因。
4.3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为了鼓励办学,国家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聘用要求比较宽松。民办高校教师多以中青年教师、兼职的外聘教师为主。青年教师是大部分民办高校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是刚刚开始工作的硕博毕业生,具有较大的流动性。[10]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人数不够、兼职教师过多、教师流动性较大等多种原因都会引起师资队伍的不稳定,阻碍民办高校走上高质量稳定发展道路。
基于问卷和深度访谈的结果,可能影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流动性的直接原因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晋升受限和薪酬待遇不理想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初入职场的年轻教师更倾向于将民办高校作为过渡和“跳板”,一旦有薪酬待遇更好的工作机会便会离开;另一方面,一些拥有较高职称的高级人才也可能会因为目前的平台已经达不到自己的发展要求而选择换工作。
问卷调查中对于民办高校薪酬待遇以及激励机制的满意程度这一题项采用5点计分法,从“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为5个选项,分别赋予1、2、3、4、5的分值。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民办高校教师总体对于高校提供的薪酬待遇以及激励机制满意度为3.28(均值),反映出高校教师们对于目前的工资收入以及学校提供的激励机制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在工作中得到的实际报酬还达不到自己预期的要求。具体来看问卷结果中,没有人选择“非常满意”的选项,仅有20%的参与者表示“比较满意”,其余80%的参与者都表示“一般”、“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见图5)。
表6 关于内因1的描述统计表
题项
|
均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标准差
|
方差
|
内因1 对薪酬待遇以及激励机制的满意程度
|
3.28
|
5
|
2
|
.905
|
.820
|
图5 参与者对所在高校薪酬待遇及激励机制的满意程度
除此之外,受访者还特别指出“部分民办高校的工作强度较大,教师出于自身原因,希望在其他高校得到缓解”也是民办高校流动性较大的原因之一。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性因素。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必然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大也就成为造成湖北高校发展困境的一个主要内在原因。
4.4内涵建设投入不足
民办高校在我国经历了萌芽、半规范化、快速发展的历程,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导致内涵建设上的投入不足,体现在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和教职工对于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失两个方面。
一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0%的参与者对自己所在的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感到比较满意,感觉一般的占35%,不满意的占了25%,没有参与者表示非常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见图6)。
图6 参与者对所在高校制订管理制度的满意程度
另一方面,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如图7所显示,“激发教职工凝聚与认同感”是参与者们普遍认同湖北省民办高校最需要改革的方向之一,占比70%。访谈中也有受访者认同这一观点,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诸如受访者1(女,本科院校)在访谈中说到“民办高校教职工相较于公办院校退休后的待遇没有那么好,导致部分民办高校的教职工们任职期间感觉没有安全感”。
图7 民办高校面对发展困境时的突破途径选择
受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湖北省一些民办高校缺乏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部分举办者对办学自主权的理解不够、对高等教育办学的规律认识不足,仍一直把高校规模扩张作为首要任务。[7]虽然目前已有少部分人提倡和呼吁建设高水平的民办高校,但是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中高层管理者等还未深刻意识到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么一味地模仿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在意识上固执认为国家的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才是高校高速发展的唯一路径;要么完全照搬同类型其他的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导致缺乏自身的管理特色和专业品牌效应。[9]此外,部分民办高校内涵建设投入不足对教职工全心投入教育事业具有十分的消极影响。一是由于民办高校特殊的性质和体制,虽然学校都会设立各项规章制度,但是很多决策仍由学校高层单方面决定后直接布置实施,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决策的积极性被压制,处于被动接受学校各项决策的状态,导致很多教职工缺乏主人翁意识以及对教育集团文化、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也缺乏为学校群策群力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高校建设的主动性;[7]二是由于高校对于教职工身份的企业化规定以及缺乏人文关怀、缺乏退休后的保障性待遇,特别是与公办院校的教职工比起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远没有公费医疗、退休金有保障,导致教职工们在就职期间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或者工作中去,影响民办高校自身的稳定办学和长足发展。综上所述,内涵建设投入不足是另一制约湖北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在因素。
5. 建议及对策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的制约湖北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外因素以及面临的困境现状,依据国内外民办高校发展的经验及启示,结合湖北民办高校发展的地域特色,本研究拟从两个层面(见图8)提出如下破除现实困境、迈入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建议:
图8 民办高校突破现实困境的发展路径结构图
5.1国家与政府层面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曾强调“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国家和政府虽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是“规范和支持”,但是现实中一直建设缓慢。想要民办高校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民办高校建设,国家应该突破规则的限制,从源头上优化民办高校相关的制度环境。
首先,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虽一直鼓励和支持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但是也缺乏何为“高水平”的相关文件进行指导和规范。[9]不妨从法律法规到办学经费、教职工福利、教学督导等方面精准制订行之有效的政策,扶持和帮助民办高校走出现实困境。例如:设立民办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研究民办高校办学、运营规律及未来发展模式;扩大民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减少地方政府对学术研究、民办高校自主改革和创新等方面的干预,有效平衡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力;[11]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推进督导评价机制创新,落实对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化督导等等。
其次,多措齐下补充资源短板。地方政府往往把优质资源向公办高校倾斜,民办高校想要走出困境,政府必须“一碗水端平”,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拓宽民间资本投资办学渠道等方式有效解决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和短缺这类长期发展制约因素。[7]例如:落实各地民办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保障教育经费全面投入的机制;通过股权转让、制定服务于企业的制度等方式积极吸纳企业或者民间资本合作办学,合法拓宽办学经费的来源。还可以借鉴西方私立高等院校有关捐赠的税收制度,制定合理合法的税收政策。[9]通过减免、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自行捐资助学;简化各类繁复的捐赠程序,允许捐赠方、优秀校友、民间力量等直接向民办高校捐款等。
5.2高校内部建设
新制度主义理论由马奇和奥尔森于1984年提出,后来由迈耶和罗万引入教育领域,它解释了“制度”在组织发展变革中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组织。[9]学校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对于制度化做法的高度认同。”在制度与组织的互动中,当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能一味地迎合制度环境,而应该去支配环境、影响环境。此时,组织的内生动力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还在以扩张规模为首要任务时依据制度环境不断调整加以适应无可厚非,但当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制度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民办高校就不能再局限于外在条件,而是应该转为更重视自身的内生动力。无论是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还是制定更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策略等都成了民办高校走出现实困境、在同质化严重的同类型大学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其一,民办高校要清晰地意识到,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高水平建设的核心力量。广纳人才,培养优质、稳定的师资队伍才是民办高校走向高水平发展道路的有效路径之一。一方面,高校对内可以着重培养专职教师,支持不同职称的教职工进修学习、提升学历等;对外要广纳人才,尤其是招纳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甚至企业办学的高校还可以依托企业优势引进来企业兼职的创新创业人才等。另一方面,最大限度保障民办高校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适度增加工龄工资、完善退休后的保障措施,使得所有员工对院校都有归属感、安全感和责任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中。此外,构建全员参与、终身培养的教师激励机制,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激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驱动力,鼓励教师们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中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提升高校整体教学实力。
其二,在综合实力已经不及同类型公办院校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更不能把资本利益凌驾于教育的公益性之上,而是应该在意识上摆脱单纯以扩张规模求生存的发展困境,坚定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注重以特色取胜、以创新为先。利用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办学自主性强的优势,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体制,打造属于民办高校教育的专业品牌;[7]还可以借助自媒体,积极宣传民办高校的优势,参与国内外高校间的各类交流活动等扩大影响力和社会效应,逐步提升民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教职工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才认可和主动投身于民办高等教育中。
其三,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不应该“一意孤行”、“独断专行”,举办者应该充分吸纳各职能参与者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大家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明确各自的任务与目标,并积极将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学校的建设与未来相结合,让高校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更有主人翁意识,提升对于高校建设以及教育集团文化、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积极主动地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身于高校建设中去。
6. 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办高校作为特定资源和环境作用下的产物,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培养出了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研究湖北省民办高等学校的现实困境并分析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外因素,不仅能充实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更能为湖北民办高校未来的高水平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依据。由于疫情的限制,本报告仅针对湖北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困境的一般性问题作了初步研究,样本数据采集也不够丰富。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尝试对民办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分类型的研究,以期丰富相关研究成果,为湖北民办高校的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大学素质教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我国历次教育战略规划的考察
侯定凯
过去二十多年,党和政府通过教育战略规划等政策工具持续推动素质教育。虽然政府的政策倡导、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之间存在话语的差异甚至冲突,但政策本身具有全局性和规制性,它还提供了教育辩论的议题和教育发展评价的基本框架。考虑到教育战略规划是党、政府、实践部门、学术界和公众的意志、智慧和诉求的集大成者,观察素质教育宏观政策的演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项重大教育实践的集体认知。本文聚焦不同时期的三份教育战略规划文件,重点分析其中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相关表述,尝试勾勒出相关政策的传承和发展轨迹。这三份规划文件是: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2035》)。
一、大学素质教育政策的基本框架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决定》,标志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式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决定》从根本宗旨、重点内容、实施路径、师资队伍、保障措施等方面,勾画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需共同遵循的基本框架,并对大学素质教育提出了重点任务,即“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之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跨学科素养等,成为我国历次教育战略规划中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其内涵和实施路径也在不断丰富和演进(见表1)。教育部则通过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举措,持续推动大学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地见效。
表1 教育发展规划中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是贯穿三份文件的共同主题。《决定》提出了企业、高校共建研究机构和实习基地等举措,而《规划纲要》和《2035》聚焦产学研教深度融合的机制,包括产学研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协同制定课程及其标准等。另外,为推动大学生实践教育,在师资保障方面推出了高校与实践部门协同培养人才、强化高校教师行业实践资质等举措。如,《规划纲要》倡导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及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35》提出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逐步将在行业企业获得的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三份文件均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纳入了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决定》提出的相关举措包括鼓励大学生参与研发活动、拓宽学生的学科专业视野等;《规划纲要》突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团队建设的结合;而《2035》强调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支撑,从时代发展需要出发,将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服务支撑成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在促进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结合方面,《决定》鼓励大学生跨学科的课程选修;《规划纲要》强调通过学分制和学制改革促进文理交融;而《2035》侧重依托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打造新型的人才规格,着力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文、科学素质更紧密的结合。如果说《决定》和《规划纲要》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人文、科学素养的结合,那么《2035》着力在学科专业建设和知识创新的总体框架下,推动大学生多元素养的交叉与复合。
二、大学素质教育政策的趋势特征
从《决定》《规划纲要》到《2035》,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大学素质教育政策的目标和内容框架呈现了稳定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在实施路径和运作机制上显示了发展性和创新性。关于后者,我们注意到三方面的趋势特征。
一是凸显大学素质教育的开放性。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在大学生素质及其培养的话语方面,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有着大量的交集,同时,在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大学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持续存在落差。大学素质教育的成效最终需要经过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这种供需关系也反映在大学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上。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日益强调人才培养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二是聚焦大学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在《2035》中,发展素质教育已被纳入“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战略任务。面向未来,素质教育将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基本遵循,从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等五个环节,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素质教育的决策者、实践者、研究者可以在这一人才培养体系内,围绕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共同探讨并推动形成更加完整、更高质量的大学素质教育体系。
三是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大学素质教育实践。《2035》将 终 身 学 习 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方面的能力也是促进个 体发展其他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支撑。《2035》进一步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纳入十大战略任务之列,提出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大国,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并就如何服务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全民终身学习,从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等方面,向高校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大学素质教育更好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指引。
【参考文献】
【1】林小英.素质教育20年:竞争性表现主义的支配及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04):75-108
【2】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01):1-3
【3】陈向明.我国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J].高等教育研究,1998(01):68-71
【4】赵霞,赵雪琴,何登极.用人单位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看法的调查报告[J].宜 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77-79
【5】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75-77【6】王明钦.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素质匹配[J].经济管理,2006(03):58-60
【7】肖云,刘慧,代礼忠.不同性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核心素质需求差异研究[J].高教探索,2008(03):115-119
【8】陈新景,赵书超,陈新巧.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调查——基于社会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视角[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012(01):94-96;
【9】侯定凯.走向更加开放的大学通识教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05):34-36【10】王慧杰.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分析——基于A大学B学院2019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实证研究[J].大学(研究与管理),2020(12):158-160
本文摘自《江苏高教》.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