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总第24期)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3-03-31 阅读:

2022第4(总第24)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 2022年1231

 

 

 

 

 

中心事记

 

 

 

 

武昌理工学院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通过评估验收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评估得分居省内同类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首位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湖北省教育厅对全省144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组织开展了评估验收工作,经专家评审,123个基地达到合格要求。近日,湖北省教育厅正式公布2022年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验收结果,武昌理工学院“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通过评估验收,评估得分位居湖北省同类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首位。

本次评估验收主要考察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达标情况及近5年来基地在学术成果、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尤其加大了社会服务指标的权重。

2014年6月,武昌理工学院“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获批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后,积极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相关研究,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素质评价模式,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组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深度调研,形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经验及建议”调研报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央书记处书记杜青林批转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武昌理工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值得推广。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题为《武昌理工学院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专题简报,向全国高校推广武昌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近年来,“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持的省级及以上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出版教材10余部,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在社会服务方面,先后撰写《关于我省率先启动素质教育标准化研究助推教育强省建设的建议》《湖北素质教育成就纪实编撰方案》等,研制《大学生成功规划智慧系统》软件,组织编写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成效显著。

“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既是对我校素质教育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也为我校进一步打造素质教育品牌,发展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武昌理工学院校长、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赵作斌教授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发挥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平台功能,重点服务湖北高校素质教育发展需要,为建设湖北教育强省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

2022年年会暨第十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召开

 

开幕式会场

2022年11月4日至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与武昌理工学院联合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协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22年会暨第十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论坛主题为“发展素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此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幕式及大会报告吸引了1.4万人次在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直播平台上收看,点赞5.73万人次;腾讯会议及线下参会约280人。

武昌理工学院副校长崔海容主持了开幕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郭大成,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武昌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汪继平,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一军,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丁梧秀,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庞海芍,以及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顾问——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于德弘、东南大学原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怡,研究分会多位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众多嘉宾出席大会。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主席林恩·帕斯奎拉,韩国教养教育学会前会长尹宇燮特别表示祝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等多位嘉宾题词或视频向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会长讲道:十年来,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凝心聚力、守正创新,重点打造品牌活动,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希望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推动并引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在世界舞台传播素质教育思想,为创办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发展素质教育”,可见发展素质教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任务。此次论坛的主题“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时代新人。中国进入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时代发展、引领时代潮流的人才,这就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牢牢抓住人才培养的时代特征,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随后,武昌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汪继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主席林恩·帕斯奎拉、韩国教育教养学会前任主席尹宇燮分别致辞。

   

 

研究分会理事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作《凝心聚力,勇毅前行,推动并引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工作十年回顾》的报告,对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十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随后播放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视频。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感动。

本届论坛特别邀请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作了题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解读》报告。报告从“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宏伟蓝图的重大意义谈起,进而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发展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现代化等的具体内涵,受到与会代表高度评价。

 

 

 

在书记校长论坛中,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作了题为《素质教育:老问题与新挑战》的报告。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作了题为《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的报告。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作了题为《激发创新潜能:工科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的报告。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丁梧秀作了题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报告。

 

下午的专家学者论坛由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宋书中和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武昌理工学院校长助理兼素质教育研究院院长颜海主持。研究分会顾问王义遒作《实事求是地理解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报告。研究分会学术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作《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大学素质教育》的报告。研究分会学术委员、日本广岛大学教授黄福涛作《博雅(通识)教育的全球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的报告。

 

在教务处长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部长薛正辉作《北京理工大学领军领导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方奇志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的报告。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川勇作《师生共同体理念下的智慧书院建设》的报告。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军红作《生命教育“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的报告。

 

 

 

在研究分会理事长李和章的主持下,温州医科大学与武昌理工学院完成了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年会锦旗传递。吕一军热烈欢迎各位同仁明年相聚温州。

5日晚上,武昌理工学院特别策划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晚会,师生们献上了精彩纷呈的艺术节目。晚会在武昌理工学院直播平台上转播,观看超过4000人次,点赞9025人次。

 

在三场专题论坛环节中,研究者和实践者围绕“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智能时代的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书院制改革”“通识课程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七大主题展开研讨交流。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云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三江学院、安阳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安徽艺术学院、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等高校的30余位代表作了专题发言。

本届论坛充分展现了“高站位”“强学术”“重交流”的特点。“高站位”是指论坛主题和大会报告的思想引领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题与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一致。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的“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十九大、二十大报告的“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高站位”的举措有助于坚定大学素质教育的政治方向。

 

“强学术”是指论坛“通过科研引领实践”的重要特色。论坛期间,分会召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开题评议会,并向代表们开放。周海涛等六位教育学者对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高度评价,认为选题各有特色,方法设计得当。评审专家与课题负责人进行了精彩对话,点评精辟到位,引人深思。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强学术”的办会理念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素质教育的质量。

“重交流”是指论坛贯穿始终的开放性。本次论坛不仅提供了充分开放的机会和网络平台,吸引国内不同类型的高校围绕同一专题展开深入交流;而且加强了同国内外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如美国AAC&U、韩国教养学会、中国的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等,也为国际化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本届论坛亦是对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十周年的盛大庆祝。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繁荣学术思想、提供高端服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是引领了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通过课题研究、学术论坛、出版文集等工作,推动了通专融合培养模式、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博雅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书院制育人模式等一系列重要课题的有益探索。二是培育了一批素质教育优秀理论及实践成果。通过开展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系列活动及实践成果展示,孵化孕育了一系列素质教育成果,一些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三是汇聚了一批国内外大学素质教育顶尖专家学者。分会吸引了大批热爱、关心、从事素质教育的同仁,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人才网络。四是提供了会员高校交流展示的高规格平台。分会的会员高校队伍不断扩大,参与活动热情高涨,对分会搭建的交流展示平台认可度不断提升。五是发出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国际之音。分会不仅“请进来”,而且“走出去”,不断加强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同类学会及专家学者的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素质教育思想。

 

本次论坛具有划时代的非凡意义。对于素质教育事业而言,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发展素质教育”,这既是对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高度肯定,也是对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刻要求。对于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而言,一方面要继承十年来的重要经验,另一方面要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抓住大学素质教育的新机遇,争创大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十一届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工作成果汇报会举行

 

为了充分展示学校一年以来的成功素质教育办学成果,表彰全校各学院学生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们全方面发展的信心,武昌理工学院于12月12日下午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第11届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工作成果汇报暨闭幕式。会议同步在线上通过腾讯会议举行,校领导、各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各处、室、馆、所、中心第一负责人参会,并对各学院展示节工作成果进行评分。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颂歌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活动主要议程有学院专业教育成果展示、通识教育成果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示等。成功素质教育是武昌理工学院区别于其他同类高校的一大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自己的脉络体系。在主持人的开场白下,第一个出场汇报本学院成果的是影视传媒学院,两位学生代表通过《梅南新闻》视频的导入,汇报了影视传媒学院各项活动精彩纷呈,专业素质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主办的校园歌手大赛参赛选手达400人次;打造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国内外赛事上获奖颇多。影视传媒学院表示,未来将通过党建引领工程、人才优化工程、质量提升工程、造星育红工程、开发运营工程,着力培养学校网红、名家、名导、名演,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坚持学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艺术体验和艺术实践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在影视传媒学院后展示的是智能建造学院,汇报中指出,学院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结合,依托“三大平台”促进实践能力提升,学院被各方媒体报道三百多篇,校外奖项63项;人工智能学院在汇报中讲道,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2022年人工智能学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赛促学、学赛结合”,培养了高素质应用人才。随后,商学院、文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陆续进行了汇报和展示。

在学院专业教育成果展示结束后,进入到通适教育成果展示,强调了“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的重要性,并在青年学生典范、社会实践成果、社团建设成效、特长生、赛事获奖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这次展示节不仅是是各学院的工作成果汇报,更是各学院的年度总结和继续奋发向上、勇毅前行的动力。第十一届“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的举办,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积极奋发的武昌理工学院。校党委常委、学工处处长李金永致闭幕词,他说:“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与竞赛,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能力,收获到累累硕果,还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等着同学们去开发和创造,祝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能够不断提升。

 

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1班的陈瑞龙在采访中表示:“大学生还是要有一次成功素质展示的机会,通过此来观望自己实现的目标,是一件很有成就感事情,立足现在,才能更好展望未来,祝第11届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成功召开!”。影视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2103班的齐永俊说:“我们要有如磐石一般的坚韧,学习前人的精神,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当走。”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2201班的黄佳欢同学表示:“我认为能够参与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在现场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他们让我明白了我们学习前进的意义。我相信,在如此优秀的武昌理工学院学习,我们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研究成果

 

 

 

成功论

 

培育大学生成功素质,首先必须弄清楚何谓“成功”和“成功素质”。成功论是科学界定成功认识和把握成功规律、培育大学生成功素质的前提。

一、成功概念

人类一切有目的的积极的实践活动,都是对成功的不懈追求。追求成功是人们的普遍愿望,正是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引发了人们发展自我和改造世界的行动,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成功定义

何谓成功?《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可见,“成功”一般作达到目的或实现目标解释。根据古汉语词法,“成功”又作“成”与“功”解释。“成”一般作完成、实现或成功解释,如《诗·大雅·崧高》:“寝庙既成”;《左传·隐公四年》:“卫州吁其成乎?”;《管子·幼官》:“四者备,则以治击乱,以成击败”。而“功”,一般作事业、功绩、功业解释,如《国语·周语上》:“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管子·七法》:“有功必赏,有罪必诛”;《老子·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如此看来,古代的“成功”指完成某件事情、实现某项功绩、取得某种功业,基本等同现代汉语中“成功”一词的含义。只不过古代多用“成”字来表达“成功”之意,而未见或极少见“成功”二字的连用。

广义上讲,成功就是达到目的或实现目标。人们行为的目的或目标是复杂多样的:它可能相对重要,也可能是日常生活琐事;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可能是美好人生、正义事业的策划,也可能是违法乱纪或犯罪的预谋。对成功仅作“达到目的或实现目标”的广义界定,不利于人们正确把握成功的本质内涵,也不能体现成功的社会价值属性和教育功能,甚至有可能误导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违法乱纪、铤而走险。所以,广义的成功概念不可取,必须对成功予以正向、教育学上意义上的界定,也即从狭义上论成功。

从狭义上讲,成功是指主体人积极、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的实现。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其一,成功要实现的目标是指人生目标。这是对成功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实现什么目标的明确界定,也即成功的指向性。所谓人生目标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指个人在一生中最想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人生目标是指引人生之船前行的灯塔,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指引和激励作用,也是追求和实现成功的首要前提。人生目标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有的人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政治家或企业家。同时,人生目标是有阶段性的,是由许多具体阶段目标组成,即个体人生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阶段性具体目标的实现为基础。比如说,某个人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企业家、政治家等等,他必须经过许多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来一步一步地实现,整体成功里面包含了很多小的、阶段性的成功。成功所要追求和实现的目标仅指人生目标,而非广义上的其它目标。

其二,成功要实现的人生目标必须是积极的。人生目标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也有正误之别。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为积极的人生目标,为个人谋福利、贪图享受是消极的人生目标,为升官发财、谋取私利、发动非正义的战争甚至是惨无人道的杀戮等则是错误的人生目标。所以,成功概念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将其界定为积极的人生目标。社会上一些成功学大师对受众的所谓“励志”说教,往往摈弃成功的这种“积极”的、对社会发展和主体进步有正面促进和推动意义的本质内涵,对很多青年产生误导。更有甚者,一些传销组织以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或“只管目标、不择手段”来对其成员进行“洗脑”,对受众带来很深的迷惑与毒害。显然,这些思想或现象都不属于本教材所论成功的范畴。

其三,成功要实现的人生目标必须是有价值的。任何成功都必然有其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成功的个人价值即成功对成功主体的意义,是指成功主体尽自己的努力战胜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实现人生目标,以及达成人生目标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成功之乐、无与伦比的自豪感以及无限美好的成功体验。成功的社会价值即主体积极人生目标的实现对社会的意义,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成功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价值这一特性也表明了成功有大有小。成功的价值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成正比,作用越大,其成功价值就越高。如科学家、宇航员、企业家、环卫工人,每种职业人对社会的贡献值大小不同,因而具体到每个人成功的大小也会有所差异。任何对成功的追求主观上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人生目标,而客观上能够或大或小地促进社会发展,同时社会也对成功主体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回报。那种对社会毫无贡献的人生目标的实现是没有社会价值的,不属于我们的成功范畴。

其四,成功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成功是积极、有价值人生目标的实现,这里的“实现”二字表明成功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将理想中的、预期的人生目标变成现实,强调成功是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统一,具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想成功必须努力奋斗。任何成功都是对现实的某种超越,要实现它就必须创造或利用一定的条件,配置、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劳动和创造,比如要判断选择、周密计划、果敢行动、克服困难、百折不饶、坚持到底等等。正如拿破仑•希尔《你也可以变成一条龙》一书中写道“成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致力于更上一层楼的过程”。没有努力奋斗就不叫追求成功,也无所谓成功。比如某人通过艰苦努力创造了令人羡慕的财富,被认为是成功;而另一人靠继承遗产得到相同的财富,往往不被认为是成功。实现目标和努力奋斗是理解成功不可分割的一组关键词。单纯强调实现目标而忽视努力奋斗的行为过程,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成功。因此那种夸夸其谈、侥幸取胜的机会主义观点和无所作为的宿命论观点都是错误的。二是实现成功的过程必须采取正当的行为方式。积极、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客观要求实现它就必须采取积极、正当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的积极性、正当性主要表现为合法性、道德性,能够为社会所认可。假使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背离或践踏社会道德,不择手段,肆意侵害他人权益,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那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积极的人生目标,必然会走向目标的反面,得不到社会认可。如那些贪污腐败分子的行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那种“只认目标,不择手段”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是与成功背道而驰的。“成功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表明,再好的人生目标不去努力奋斗、不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实现,都不可能成功。

(二)成功层次

成功现象丰富多彩,按主体人追求成功的目标层次以及成功值的大小,可以将成功划分为三个层次:

1)为集体(单位)发展作出贡献

为集体或单位发展作出贡献,是一般层次的成功。诸如企业高管、车间骨干、高校学科带头人、医院科室负责人等,他们在自身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成为集体(单位)的中坚力量,为集体(单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成为业界楷模。

这一层次的成功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对主体自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还能激励和带动周围的人努力奋进,对推动集体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在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此类成功的人。如雷锋先后在生产队、乡政府、鞍钢和焦化厂工作,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所在集体和单位做出了贡献。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雷锋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为集体发展作出了贡献,是为成功。

2)为国家(地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为国家(地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是较高层次的成功,如革命先烈、民族精英、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学者等等。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中,正是无数党员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人民的满腔赤诚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及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为国效力的理想,不断努力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投身到茫茫大漠戈壁中去,最终成功地引导了两弹的发射,于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也有人致力于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推进地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产生重大影响,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如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为我国解放事业立下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的建设与发展奉献一生。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支援建设,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户顺利脱贫,使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因公殉职奉献了年轻的生命。

这一层次成功的突出特征是贡献突出、成功价值重大,成功主体往往被称为杰出者、名流或精英。他们普遍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宏大的志向和目标、超人的胆量和意志、非凡的智慧和能力等等,为本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影响较深远,往往不仅深刻影响主体整个人生,甚至影响几代人,不仅深刻影响某一行业和某一领域,还推动某一地区或全社会的发展。

3)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是最高层次的成功,如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革命家等。这一层次成功的最显著特点是成功价值巨大,能够为全人类带来福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如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的卡尔·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程。无疑马克思给人类的贡献是极其伟大的,就属于这一层次的成功范畴。又如,瓦特发明蒸汽机、富兰克林发现电,汤姆生发现电子,引发了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所以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一类成功的追求者立志献身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通过毕生努力,取得重大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彪炳史册,名垂千古。

二、成功的本质属性

基于上述狭义的成功定义,凡成功必然是有价值的,突出体现在其社会价值,即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成功的本质属性是贡献

成功绝不等于金钱、地位、荣誉等,判断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主体对社会的贡献。金钱、地位、名誉等是直观的、客观的存在,也是人们所渴望和羡慕的事物。现实生活中,成功人士也往往收获和拥有大量的财富、较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声誉等。但是,成功绝不等于金钱、地位、名誉等等这些身外之物,成功一定是积极、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的实现,金钱、地位、名誉等只是收获成功带来的附属品。因为主体主观上追求积极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客观上贡献了社会价值,诸如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等等,伴随这种成功可能给主体带来了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回报,也即金钱、地位、名誉等。但成功了也并不一定带来金钱、地位、名誉,拥有金钱、地位、名誉也不一定算成功。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根本标准是看其对社会的贡献。比如,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他是成功的。但马克思一生穷困潦倒,常常需要靠朋友的接济才得以生存,显然我们不能用金钱地位来衡量马克思是否成功。同理,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以及革命先烈,他们均胸怀民族大义,以天下为已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一心为国为民,甚至奉献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无疑也是成功的。

成功有大小高低之分,这种大小、高低就是成功值,成功值即对社会的贡献值。个体的成功行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贡献越大,成功值也就越高。例如,李大钊作为一位思想家,国家危难之际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这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悟,这为当时整个社会带来了进步与发展;“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用一生去钻研科学技术,共申请专利三百余项,为人类造福,他辞世后,将自己的遗产留给了世人,设立了“诺贝尔奖”,激励人们探索科学,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伟人,但人人都可以贡献社会价值,也即人人都可以收获成功。每一个普通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站好每一班岗,做好份内之事,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成功。如清洁工人带来城市的整洁,电力工人带来城市的明亮。这说明,贡献的大小并不是判定成功的依据,有无社会贡献才是成功的本质体现,因此不能否定任何职业的价值与意义。扎根基层一线的电力工人钱海军23年来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给千家万户送去光明、送去温暖,最终成为老百姓最信赖的“点灯人”。只要为他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是成功。

三、成功的实现路径

《罗马典故》中有一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多种多样。在任何领域、各行各业做出成绩,为集体、国家、社会作出贡献,都可以取得成功。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有着不同的设定和规划,结合社会需求,成功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从政

从政从事政府公务工作、党务工作或公共事务工作。确立从政理想的大学生可通过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西部计划、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形式,进入国家公职人员队伍,实现人生目标。从政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操守,也要有甘于奉献即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精神。

(二)从军

从军即参军入伍,成为军人,从事保卫国家安全、保卫及守护国家边境、维护政府政权稳定与社会安定,以及参加国防军事建设工作。确立从军理想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攻读军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等形式,成为军人,投身于国防事业中,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自古军旅多艰险,从来为武少安闲。”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始终与苦累相伴,必须高举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旗帜。

(三)从研

从研是指从事探究知识研究学问的各种工作,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确立从研理想的大学生可通过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深化专业领域的学习,致力于改善并解决现实社会问题,革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从研要求主体以雄厚的基础专业知识武装自身,同时要具备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

(四)从技

从技泛指掌握一定专业技术技能,从事技术技能型工作。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确立从技理想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工科等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参与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进而通过技术技能的钻研、打磨与提高,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中建功立业,收获成功。

(五)从商

从商泛指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其主体通常被称为企业家。确立从商理想的大学生可以着眼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洞察消费者需求的日渐变化,依托国家创业政策,顺势而为,通过创业等形式,经营企业,实现人生价值。从商对主体的整体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创新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

(六)从艺

从艺即从事艺术工作,包括语言艺术(文学、播音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相声、戏曲等)。确立从艺理想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美术、舞蹈、表演、书法、设计等专业学习,掌握某一艺术专长,练就扎实的艺术功底,在专业领域作出成就。任何的艺术作品都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完美艺术形式的结合,这要求艺术家的修养包括进步的世界观与深刻的见解、广博的文化素养及丰厚的生活积累。

四、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

基于成功的本质属性是贡献,因此,个人追求和实现成功,客观上必然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主体成功值越高,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追求和实现成功的人越多,社会发展就越快。此为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这一规律反映了主体人追求和实现成功与社会进步和发展之间的一种必然的本质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个人追求和实现成功必然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个人在追求和实现成功的过程中,必然要对他人、集体、社会或国家作出贡献,这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从政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军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政治、军事和作风上都过硬,为保卫祖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国防建设等作出贡献。从商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把产品做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等作出贡献。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也一样,在其追求和实现成功的过程中,必然会以某种形式的研究或实践成果对集体、社会或国家作出相应的贡献。反之,个人在追求和实现成功的过程中,若不能为他人、集体、社会或国家作出贡献,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从政者“当官不为民作主”,不能解民忧、纾民困,甚至只为私利、贪赃枉法,就注定不能成功,危害严重者还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架。从军者若贪生怕死、怕苦怕累、业务不精,不但不会成功,还容易丢失自己的性命。从商者倘若投机取巧,生产或销售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以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服务人们,甚至不惜以劣质产品危害民众健康,虽可能获得一时的营利但终将被市场淘汰,声名狼藉被唾弃。

综上,个人追求和实现成功与对他人、集体、社会或国家作贡献是高度统一的。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发展都是社会人积极追求成功、努力作贡献的结果。政治的文明、经济的健康、法治的公正,以及文化的繁荣,都建立在各行各业人们努力的基础之上,形成于每一个个体对成功的追求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懂得个人的成功只有建立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目的的道理,逐渐学会了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前,仔细研究社会的需要,并使自己的奋斗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以促进社会发展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协调,促进了人们为社会整体需要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个人追求成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仅具有客观必然性,而且越来越具有主动性,以社会的发展需要确定个人的成功目标,以个人的成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越来越成为人们在追求成功过程中的一种主动和自觉的行为。

(二)主体成功值越高,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个体追求和实现成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同的主体选择的人生目标不一样,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就不一样;不同主体选择同样的人生目标,由于目标实现程度的不一样,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贡献大小也就不一样。所以,主体人追求和实现成功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或贡献是有大小、高低之别的,这种大小、高低就是成功值。成功值本质上就是个体成功的社会价值,也即个体成功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成功的社会价值也大,主体成功值越高;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小,成功的社会价值也小,主体成功值相应就越低。如科学家的重大发明,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乃至全世界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其成功值就巨大;普通劳动者对所在集体、单位作出了贡献,其成功值相对较小。但无论从主体的期望,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追求成功值的最大化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因为主体的成功值越高,对社会的作用就越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是发展中的人,这决定了人们不会停留在某一目标上,而是把目标投向新的更高的目标上。成功的持续发展过程,决定了成功必然经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功值也必然经历由小到大的逐步增值的过程。随着成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成功值由小到大递增,成功主体对社会的贡献逐步递增。尤其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成功的每一次升级,人们对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的认识就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更加自觉和主动,当追求成功的活动处于一种高级层次时,人们就会把满足社会需要、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直接的奋斗目标,这也将促使提升成功值,做出更大贡献。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无不证明这一点。民族企业家、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获得成功后,每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以逸夫命名的“逸夫楼”。他还创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每个奖项颁给100万美元,比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的95万美金还高。

(三)追求和实现成功的人越多,社会发展就越快

社会是个人的总和,社会发展是由无数社会成员相互交错的力量形成“总的合力”的结果。因此,追求和实现成功的人越多,其成功总和越大;成功总和越大,则社会发展就越快。反之,倘若人们都不追求成功、都躺平,则社会只会停滞不前。

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给成功主体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也不仅仅是激起成功主体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它同时也会激起其他追求成功个体的仿效和超越的欲望。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后,其他人就会纷纷仿效并试图超越,并竭尽全力超过对方,这就是成功效应。人们的成功总是首先引起个别或少数人的仿效和超越,这就是成功的个体效应;仿效的人越来越多,使追求某方面的成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成功的社会效应。成功效应使得人们生活在你追我赶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浪高过一浪,一波强过一波,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态势。人类知识的爆炸式发展,发明创造的几何级增长、共享经济模式的崛起等都是成功效应带来的结果。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量”就是千千万万追求和实现成功的个体人。正如谚语所言:“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人类社会的每一重大进步和每一重大发明创造的出现,包括人类社会形态的每一更迭,都是无数的人在相应领域追求成功的活动逐步积累的结果。

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表明,要想获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弘扬成功精神,激发成功欲望,增进成功行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追求和实现成功的行列中。追求和实现成功的人越多,社会进步与发展就越快;缺乏成功人士的社会,则是平庸、停滞不前的社会。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实现其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就必须也必然以培养成功人才为根本使命,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追求和实现成功,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贡献。

五、成功要素定律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功,也并非努力、奋斗了就能成功。只有遵循成功的客观规律,才可能取得成功。

我们发现,凡成功必须具备环境、机遇和成功素质三要素,三要素缺一不可,此为成功要素定律

(一)环境  

        这里的环境是指主体人追求成功所处的各种外界事物及其关系的总和,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亦可称大环境和小环境。宏观环境(大环境)是指国家(甚至包括世界)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等,其中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是最重要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小环境)则指主体所在的学校、家庭、单位、居住区、朋友圈等学习、生活、工作的空间环境。

主体人追求和实现成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的人,主体人追求和实现成功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是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往往影响主体追求成功的方向和目标选择,比如在战火中的叙利亚、乌克兰,人们首先追求的是成功地活着,尽可能地避免生命财产等损失;而在政治稳定、经济形势良好的环境下,选择经商当企业家的人就会多。正所谓社会稳定就会有治国安邦者应运而生;局势动荡则可能乱世出豪杰。二是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主体追求成功的手段和方式方法。19世纪初,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社会带入蒸汽时代,机器成为这一时代人们追求和实现成功的便利工具;上世纪中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服务性产业取代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登上主流舞台,人们追求成功的方式、方法也随着发生着改变。三是学校、家庭、单位等微观环境对主体追求成功的方向和途径的选择有重要影响。鲁迅有言“农家之子早认犁,兵家之子舞刀枪,秀才之孱子舞文墨”,说的就是家庭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等对子孙后代成功方向及途径方式的重大影响。事实也证明,在崇尚知识的家庭,主体的成功目标会更多的倾向于获取渊博的知识、取得较高的学历;在世代经商的家庭,主体成功的目标多会定位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主体成功的途径选择会更多样化,比如上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出国深造等,而在清贫的家庭,主体的成功会更多的依赖于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创新性开发。

环境要素对于主体追求成功的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告诫我们,在追求和实现成功的道路上,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与“我”的关系,主动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并积极改变环境,力争使环境为“我”所用、更好地服务于自身成功之路。

一是主动适应社会环境。识时务者为俊杰”,适应环境就要客观、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环境,顺应时代潮流,顺势而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历史的车轮和时代潮流都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科学正确地认识它、适应它,使自己与时代大环境和谐共存。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是去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正确的三观,正确的价值取向,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主动适应社会潮流,积极上进,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奋斗。主体在选择成功目标时,只有将自身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使自身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使追求成功的路径、方式、手段、方法和过程等符合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符合社会乃至地区的文化观念,主体追求成功的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成功才有可能。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审时度势,审时,就是要审时代需要之“时”;度势,就是要度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时代主题。因此,那些选择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无私付出的党员干部,那些选择因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那些选择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而辛勤耕耘的科研工作者等等就是我们时代的楷模。

二是主动选择有利于成功的环境。《三国演义》中写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前半句是指优秀的禽会选择理想的树木作为自己栖息的地方后半句比喻优秀的人才应该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好单位和善用自己的好领导。古语云:居必择邻交必良友”,讲的也是主动选择有利环境的重要性。在古代孟母三迁”的佳话,在今日有广大父母倾其所有也要购买高档“学区房”、千方百计也要为子女“择校”“择名校”,其本质是一样的,都说明主动选择积极环境对于主体人的发展乃至成功的重要性。主体人为就业选择单位、为投资项目选择地方、为生意选择伙伴为后代选择学校等这些都是主动选择环境的体现原始人在选择作为生活、生产所处的洞穴时往往选择那些有利的自然环境,要依山傍水,面向平川,并且要选择那些草木繁盛之山,多石而低矮之山,周围有足够的生活资料,便于交通和采集、狩猎。革命领袖们当年为了更好地完成胜利的需要作出战略选择从江西苏区开始进行二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达到陕北的延安把延安作为新的革命根据地。今日,人们对环境的选择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自然、地理、人口、职业、交通、文化氛围、历史、经济、治安、政治制度、法律等要素。总之,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宜、最有利于主体追求和实现成功的环境。

三是积极改变环境。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人们掌握了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好服务人们追求与实现成功人的本性是创造的,人类需要衣、食、住、行人类就自己动手制作衣服、生产各种食品、建造房子、制造交通发明工具、创造语言文字、创造精神文明艺术等等。主体人的能动性活动使荒漠变良田,荒山变果园,荒滩变城市等,正是这种改变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提高了人自身的素质。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邓小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让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砥砺奋进,硕果累累。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实现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既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实现飞跃的历史进程,又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历史意义,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改变中国社会大环境的丰功伟绩。当前,我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践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以及一整套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不断推进中国新的发展实践,就是在不断地积极改变环境、创造未来,促进人类自身及社会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二)机遇

机遇是指事物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或主体创造的有利于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机遇以其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层次划分,可分为战略性机遇和战术性机遇。战略性机遇,是指国际形势发展重大变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目标出现重大变化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出现重大调整时,这种重大变化或调整必将带来社会需求结构特别是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和调整,即俗话说的“重新洗牌”。如我国改革开发初期恢复高考制度,改变了一批人的命运。战术性机遇是指战略性机遇出现时,引起了微观形势发生变化,出现了有利于人们成功的具体条件和机会。如某人从商过程中发现市场某种需求而获取商机等等。

机遇以其出现的频次划分,可分为常态性机遇和偶发性机遇。常态性机遇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常态化存在而大多数人不在意的成功条件和机会,包括国家某种政策、特定的自然资源、市场需求等等。如国家的一系列教育公平政策及招考公务员等政策为大批“草根族”提供了发展机遇,某企业家看到国人住房刚需而投身房地产获得成功,某企业家发现某地的特有地理资源或矿产资源而投资开发旅游业或矿业获得成功等等。偶发性机遇,也叫特殊机遇,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并被主体人捕捉到的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如革命战争年代某人因偶遇某革命者而走上革命道路,科学实验中因发现某种偶发现象导致重大发现或发明等等。

机遇以其形成的途径划分,可分为发现式机遇和创造式机遇。发现式机遇是指事物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且被主体发现的有利于实现成功目标的条件和机会。这种机遇虽然是被主体发现的,但其源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受事物的客观规律所支配,故而也可称之为客观性机遇;创造式机遇是指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配置,有目的地创造出的有利于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这种机遇虽然需要一些客观资源参与,但主要是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其资源的整合配置打上主观的烙印,故而也可称之为主观性机遇。

主体人追求和实现成功离不开机遇要素。首先,缺乏机遇,就没有展现实力的机会,自然也无成功的可能。孔子曾说,是不是人才,那是你本身是贤还是不肖的问题,而人才能不能遇到识才者启用,却是个机遇问题。一粒良种,如果遇上肥沃的土壤和适应的气候,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如果落在石板上,就会干枯而死。倘若没有机遇,优秀人才也可能被埋没,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很多怀才不遇者最终沦为平庸之辈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机遇为主体实现成功提供了可能,把握了机遇才能成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规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机遇。这些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主体人抓住并把握了机遇,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不能把握机遇,就不能成功。事实也证明,很多人的成功就是从发现和把握机遇开始的。如很多从商成功发端于洞察和把握住某种商机,很多成功的军事家都善于把握战机。如果不善于捕捉和把握机遇,就难以开启成功之门,必然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走弯路。最后,机遇是主体走向成功的捷径,把握和抓住了机遇就可能缩短成功的过程,减少成功付出的代价。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在闲玩中用一个直径一英尺的大聚光透镜来聚集日光照射各种物质,当他照射氧化汞时,发现放出的气体能助燃,氧气就这样意外地被发现了;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偶然在阴极射线电管附近放了一包密封在黑纸里的未曾显影的照相底片走光,进而发现了X射线;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观察用泥土封闭着培养的细菌时,偶然发现离泥土远的地方细菌繁殖很多的现象进而发现了青霉素。科技发展史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机遇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启发人们要善于洞察、把握和创造机遇。

洞察机遇。即主体在繁纷复杂和瞬息万变的事物或现象中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发现和认识机遇。洞察机遇应密切观察相关信息动态,具备不同于常人的思维,以独到的视角,不放过任何有用的信息,对与人生目标相关的信息能够迅速感知、准确判断,从而发现和认识机遇。牛顿能够从再平常不过的“苹果落地”中发现万有引力,可见其独到的眼光。当年欧元刚发行时,绝大多数人并未从中看到有什么商机,因为欧元与我们毫无关系,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可是,当时温州的一家皮具生产商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发现欧元与美元以及其他欧洲货币尺寸大小不同,一旦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大规模使用,人们肯定需要换钱包。于是他迅速按照欧元的尺寸定做钱包发往欧洲,结果赚得盆满钵满。

巴斯德说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所以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要像猎人一样常睁大警惕的眼睛,要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留意观察,耐心地蛰伏和等待,按照自己的目标需要,对可能出现的机遇保持敏感和警觉,一旦发现有机遇出现的苗头就盯住它,仔细观察、审视和分析,如认定其具有捕捉价值,便及时抓住有效地加以利用。例如,很多青年人在“文革”中没有随大流被“知识无用论”左右,而是边劳动边学习知识,恢复高考就使这部分青年获得了机遇。屠呦呦正是在长期的思想准备并锲而不舍的实验中,才发现了青蒿素。

把握机遇。即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机遇所提供的信息和条件,果断决策,果敢行动,促使机遇向成功转化。

一是快速评估。机遇并非一露面就是熟透了的落地桃,往往被各种的表面现象所掩盖,与各种重叠交叉的细枝末叶的非重要信息搅在一起。发现机遇后还不能未经认真思考就简单接纳或否定。快速评估就是发现机遇后迅速综合相关信息,认识和把握表面信息背后的本质东西,结合自身目标定位和实际情况,迅速判断并简要评估机遇对应自己人生目标或阶段性目标的价值,既不放过机遇使机遇为我所用,又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而错看机遇,头脑发热盲目行事。比如,人才市场上有很多猎头公司招聘高级人才年薪几百万+期权股的信息也有一般人才的年薪几万的招聘信息。招标市场上有几千万的、几个亿的、几百亿的工程招标,也有几万甚至几千的小项目承包,这些信息哪些对于你是机遇就需要理性审视和评估。如果一味好高骛远,不顾实际去追求越大越好的项目,或谨小慎微,低估自己的实力,不敢接受挑战,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机遇。

二是果断决策。一旦看准机遇,应不失时机果断做出决策,并迅速确定行动思路,制定行动方案或具体的实施计划,从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步骤等方面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使决策的实施具备可行性。是否能够迅速果断决策,是能否把握机遇的关键。机遇得来不易,有可能是几年甚至人的一生才会有一次,所以必须加倍珍惜,充分利用。果断决策贵在抢占先机。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因其社会化大生产所具有的整体性、复杂性、竞争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同一项科学研究,你起步晚了,人家就抢先成功了;同一个发明,你生产慢了,人家就抢在前面大量生产了;同一个市场,你不占领,别人就独霸了。所以当认准机遇后,绝对不能犹豫不决、推三阻四、瞻前顾后,只有清醒果断不失时机地做出决定,确定行动思路,才能及时把握机遇。例如,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与伊莱沙·格雷几乎在同时研究发明了电话,当然,他们两人当时都不知道对方正在研究的成果,在同一天申报了专利,后两人展开过关于电话专利权的法律诉讼。格雷由于在申报的具体时间上比贝尔仅仅晚了2个小时左右,最终败诉,而贝尔就因为这120分钟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

三是果敢行动。果敢行动意即为达到既定,根据决策、行动方案和计划迅速进行的坚决果断的行为。把握机遇,行动贵在迅速果敢,不观望,不拖拉。否则就可能失去先机。行动能否达到相关决策、方案的要求,关键看其体现的执行力。执行力对个人而言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和效果;团队而言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团队既定目标的能力与效果。只有果敢行动并在行动中体现强大的执行力,才能真正把握机遇,走向成功。

创造机遇。即主体根据人生目标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发掘或创造有利于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莎士比亚曾说过:聪明人会抓住毎一次机遇,更聪明的人则会不断创造新机遇。 可见,创造机遇对于成功有时比发现机遇更为重要。

一是通过在岗位上积极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超出一般人的业绩,获得领导和同事认可和赞誉,从而获得发展提升的机遇。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做出杰出贡献的领导人和中坚骨干都来自于“草根族”,依靠党的培养和自身努力在工作中累累创造出骄人的业绩,从而为自己创造了成功的机遇。粟裕出生农家,参加南昌起义后从班长起步,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红4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等等职务,成为叱咤风云的共和国第一大将,其成长经历表明,只要在岗位上努力奋斗,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做出杰出贡献,就一定会为成功创造机遇。

二是利用事物的联系变化创造机遇。事物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孕育新现象、新事物,可产生有利于主体成功新的条件和机会。三国时期曹操曾利用寒冷的气候,命令军士在沙土修防护墙时不停浇水,一夜之间智筑冰城而击败敌军。中国古代的三十六计,体现的就是利用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而创造破敌机会的智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曾出现很多利用联系变化创造有利于我的条件和机会突出重围,消灭敌人的经典战例。如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调动敌人以创造突围机遇;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黄土岭伏击战等战例采取了诱敌深入进而伏击敌人等等。李嘉诚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住房需要变化的联系,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借巨款购买大量地皮,使他迅速发家起业,成为了亚洲地产大亨。无数事实证明,善于发展和利用事物的联系变化,是创造成功机遇的重要途径。

三是利用人脉资源创造机遇。良好的人脉资源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不仅能够为主体成功及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机会,甚至资金、拥戴、提携等方面的帮助,而且能够形式促使主体成功的氛围和社会基础。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过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 12.5%来自知识, 87.5%来自关系。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极其讲究人情面子的社会里,人脉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经营人脉资源的根本点不在于用金钱吃喝等低俗的东西投其所好或腐蚀拉拢,而在于建立和寻找共同的信仰、志向、信念、旨趣、兴趣、爱好以及类似的经历,用真心、真诚、诚信,关心、爱护、理解等打动对方,用自身的学识、经历、能力及正直、公正、与人为善等优秀品质令他人认同、信服、敬重。

(三)成功素质

为什么同样的环境、机遇条件下,有的人成功,有的人不成功?这说明成功还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成功素质。

成功素质是指主体人具备的促使其积极、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实现的卓越品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这一规律,成功即主体人积极、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的实现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主体追求和实现成功而言,一定的环境和机遇无疑是外因,主体的成功素质才是内因。环境也好,机遇也好,这些都是外在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不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只有与主体的成功素质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孙子兵法》有言: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战争的人,修明政治,确保法治,所以能够掌握战争胜败的决定权。这句话着重强调的就是在作战之中,主帅的主观条件对战争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主体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环境和机遇为主体的成功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是仅仅具备了这些客观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取得成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那就是主体的成功素质。因此,是否具备成功素质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基本依据。

在一定的环境和机遇条件下,主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主体的成功素质,这一规律我们称之为“成功素质决定律”。成功素质的概念、主要内容,以及成功素质决定律等将在下一节专门论述,故此处不展开。

 

研究动态

发展素质教育

夏文斌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并且还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等重要思想、重要论断。深入学习这些重要思想、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并且还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等重要思想、重要论断。深入学习这些重要思想、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各国国力的竞争,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很显然,人才不是突然间横空出世的,是需要经过各方面磨炼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何让我们的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是社会、学校、家庭联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从医学或心理学层面上来说,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从自然科学层面上讲,素质更多是事物的原有面貌;从教育层面上来说,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所需价值观、知识、能力、意志等多方面体现的综合素养和要求。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是一种目标更高、视野更广、内容更丰富、方法更多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要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推进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一体化教育和培养。在素质教育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从历史到现在,我们看到,一批大师的出现可能有多重原因,可能有其不可复制的一面,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情怀的,是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大事的。当年钱学森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冲破层层阻挠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并带领中国的科学家自信自力,为两弹一星的成功上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讲素质教育的智,并非指通过死记硬背考高分,而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智慧和能力,进而成为知识创新的践行者;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身心的健康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是克服各种困难的支撑,是促进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基础;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还要关注美育和劳动教育,让学生有一个审美的眼睛,多一点艺术细胞,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不同形式的劳动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更多体悟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时时处处都要倍加珍惜。我们要运用系统观念去整体性把握德智体美劳的内涵和作用,使之协调发展、联动发展,不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要发展素质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育、分类施教。素质教育不同于工厂生产机器和工具,可能用一个模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素质教育面对的是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心理结构、不同能力禀赋的人,这也就要求学校不能千人一面地来进行教育,而需要从每个学生实际和诉求出发,从未来社会与市场的多元需求出发,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好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规划。分类施教、因材施教给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标准,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特别是运用信息化、大数据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常态,从中提炼出其个性化学习的特征;要通过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针,鼓励学生勇于在学习中表达个性;学校和老师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要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大力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是考试和分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就是比分数,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目的,就是分数,老师评价学生 的最重要权重是分数。当然,考试分数确实是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分数可以检验一个学生的知 识基础,但我们现在急需要改变的是两个方面:一是需要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要把过去考学生固化 的知识记忆转变为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大力推进多元评价,将 德智体美劳等有机纳入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中,以学生多元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摘自《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05)